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包括名著在内的文学作品就成了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改编,成了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名著本身的魅力,使得电影改编举步维艰,近来各报有"十大经典改编影片"评选,但我们不要忘记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战争与和平》(1956)
出品国家:美国
原作:列夫-托尔斯泰
主演:亨利-方达奥黛丽-赫本
好莱坞向来奉行"拿来主义",但急功近利的商业运作使得任何经典文学名著到了他们手里就有如广东的荔枝到了北方"变了味"。这部美国版的《战争与和平》,把一部史诗型的巨作仅仅抽出了娜塔莎和安德烈、彼埃尔的爱情故事。因此,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见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哲学思考淡化了,仅仅剩下了一出并不动人的三角恋爱故事,托翁若在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浩瀚巨著被好莱坞降格为三流言情片,非气昏过去不可。但此片并非一无是处,女主角奥黛丽-赫本依然光彩照人,形象、气质与托翁笔下的娜塔莎不谋而合,以致于数年后苏联重拍此片,女主角也找了个外形酷似赫本的演员,这大概是好莱坞干的惟一对得起托尔斯泰的一件事。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1952)
出品国家:美国
原作:海明威
主演:格里高利-派克苏珊-海华德
据说,在美国,有些出过书的作家一提到好莱坞就吓得发抖。一位作家在听到自己的作品被好莱坞看中时,用了这样一段话来形容:"我在这件事上的态度颇像比利时的处女在德国人攻下城池当晚的心情:'何时开始施暴?'"海明威虽称得上是文坛一条硬汉,但在好莱坞的肆意蹂躏下,也有点"英雄气短"了。海明威最满意的这部短篇小说于1952年由制片人查努克搬上了银幕。这次改编抽去了原著积极的调子,忽略了派克饰演的这位作家心灵上的自我拯救,代之以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变成了简单男欢女爱的框架,因此大多数评论家对此片不屑一顾,而海明威本人则轻蔑地斥之为"查努克的雪"。
《老人与海》(1957)
出品国家:美国
原作:海明威
主演:斯宾塞-屈赛
尽管每一次改编海明威的作品,都遭到观众和评论界无一例外地唾弃,但好莱坞依然乐此不疲,这次他们发誓要完全忠实于海明威的构思,但在看完成片后,海明威仍然被气坏了,据后来工作人员回忆:"欧内斯特(指海明威)看那部影片时自始至终面无表情。"评论家认为像《老人与海》这样一部节奏缓慢、集中描写一个男人在一只小船上的思想和感情的作品是很难用摄影机来表现的。影片又一次地遭到了失败。海明威对自己的孩子说:"好莱坞又干了件蠢事,他好比在你爸爸的酒杯里撒了泡尿。"
《白痴》(1951)
出品国家:日本
原作:陀思妥耶夫斯基
导演:黑泽明
大师也有失手的时候,像黑泽明这位拍过《罗生门》、《七武士》等经典名片的大师就拍出了这样一部失败之作。失败的关键在于,黑泽明竟将发生在十九世纪俄国的故事,硬装进了二次大战之后现代日本的社会背景之中。例如,将原作中的彼得格勒,改为北海道的札幌;把原主角梅恩金公爵,改为因被误当作战犯而判死刑、吓成神经痴呆症的龟田钦司;又把原作中的女主人公费里波芙娜,改为一个日本大富翁的小老婆等等。该片公映后,日本观众莫名其妙,因为在日本见不到这类违背日本民族风俗、思想言行方式的人物。所以名著改编也不是大师所轻易能驾驭的。
《西游记》(1992)
出品国家:日本
原作:吴承恩
主演:本木雅弘、宫泽理惠
由日本人来演绎中国人的古典名著,这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它确确实实出自地地道道的日本电影工作者之手,但却变形变得厉害。唐僧居然由女明星宫泽理惠反串已是一大新鲜事,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原本木讷、见了女人就脸红的唐僧居然成了"泡妞"专家更是日本式的创造,该片对中国名著的践踏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子夜》
原作:茅盾
拍摄年代:1982年
导演:桑弧
主演:李仁堂、程晓英、梁波罗、乔奇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诞生于三十年代的《子夜》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创作这部宏篇巨著,茅盾有意识地在上海与工厂主、旅行家、经纪人、公务员进行了广泛接触,搜集各种材料,经过缜密构思,写出了这部洋洋洒洒30余万字的长篇巨著。虽然小说主题有某种公式化、概念化成分,但不可否认作品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层面作了现实主义把握,成功塑造了吴荪甫这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形象。然而,匆匆上马的电影却给人们"浮光掠影"的感觉,影片中人物倒是出场不少,但都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特别是男主角吴荪甫扮演者的选择不当,是导致影片失败最关键的一笔。在《创业》、《泪痕》等片中演惯了工农干部的李仁堂给人的感觉是"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即使西装革履怎么看也像个村支书,缺乏资本家的大度和潇洒。
《雷雨》
原作:曹禺
拍摄年代:1984年
导演:孙道临
主演:孙道临、顾永菲、秦怡、张瑜
在曹禺诸多戏剧代表作中,写于1933年的四幕悲剧《雷雨》无疑是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一部。它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朴园家客厅和鲁家),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复杂纷繁的矛盾纠葛。由于该剧的广泛影响,《雷雨》被多次搬上银幕,孙道临亲自执导的这部虽然有着一定知名度,然而却意外地遭到了影评人异口同声地批评。现在看来,电影改编版拍得过于拘谨、呆板,没有充分调动电影的视觉效果,剧中主要演员全是腕级的表演艺术家,可不知为什么聚在一起全都失去了光彩。孙道临做演员还是块料,当导演却有点力不从心,看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演而优则导"。
《红楼梦》
原作:曹雪芹
拍摄年代:1989年
导演:谢铁骊
主演:夏菁、陶慧敏、刘晓庆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后人(包括众多电影人)总想攀上这座高峰,可是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良好的艺术感觉要想能和曹雪芹对上话似乎是"痴人说梦"。八十年代中期,一部电视版《红楼梦》由于在选用演员上的成功和形式上的通俗化使它拥有了大批知音。这时候,电影再推出来就有点"生不逢时"了,加上电影有点过雅,但又雅不到原小说的份儿,使影片流失了大批观众,特别是选角的错误,包括让一个女演员来反串贾宝玉,让一把岁数、表演总是过火的刘晓庆演王熙凤更是"败笔中的败笔"。
《天龙八部》
原作:金庸
拍摄年代:1994年
导演:霍耀良
主演:林青霞、巩俐、林文龙
在香港电影界,名著改编最大得益者就是金庸了。然而,香港影界一贯的粗制滥造和急功近利又使得金庸电影的品位不自觉地"连降三级"。其中,《天龙八部》是被糟蹋得最面目全非的一个。本来,五卷本一百多万字、涉及四百多个人物、跨越几个国家的《天龙八部》要想拍成电影就已经是勉为其难了,可导演居然压缩到了一个半小时,更是把原作删剪得支离破碎。林青霞和巩俐"两大美女"倒是充分施展了其不俗的古装扮相,但木讷的表情、生硬的对白却让人大倒胃口,整部影片就见几个主人公上天入地、飞来飞去,却不见任何性格刻画的重笔,港式的名著改编又一次走进了死胡同。本文最初发表在2000年9月《北京青年周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