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也不能少》中,魏敏芝为了寻找她的学生而到了城市里。凭着她的执着和张艺谋不甚合理的调度,她成功地打动了一家电视台的台长,台长将她请进了演播室,奇迹般地找到了那个小男孩——电影里,这样的奇迹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张艺谋的电影里。
电影里的魏敏芝从农村来,还得回到乡下去,对于城市来说,她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正如现在很多乡下朋友一样,城市不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当城市
的人们退休拿退休金,失业时拿低保并且为低保的数额愤愤不平时,他们无论多大年纪都要负担一分农业税——当然,我绝对不是说低保的数额已经足够。
最近有三个新闻让我感到高兴,第一个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这是一个关于让农民增加收入的文件;第二个新闻是“民工”的称呼将改为“产业工人”——我当然知道一个称呼的改变实际上什么也解决不了,但至少说起来,他们脱离了那个带有歧视性的名词;这两条新闻看着也就是高兴一下,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关系不大。第三个是魏敏芝顺利通过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考试的头两个关口——虽然离真正被录取还有一次更为残酷的淘汰考试,但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只是到了父母这一代,凭着自己的努力从农村来到城市。我很清楚一个农民想摆脱困境的难度,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摆脱了农村的人都有一段辛酸的历史。农家孩子要想出人头地,付出的眼泪、热血和辛劳是许多生在城市里的人们所不能想象的。
魏敏芝也是一个农民,虽然她主演过张艺谋的电影,但张艺谋似乎是个没什么“私心”的人,很多农村孩子都在他的片子里出过力,他也不会提供让他们“跳龙门”的机会。张艺谋在这方面并没有做错什么,过度的帮助实际上是对帮助对象的藐视。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坐是一种美德,但很多老年人却以为那是对他们的“瞧不得起”。要想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嘛。
给张艺谋打工做演员时,魏敏芝还是一个10几岁的少年,现在自然是已经长达成人了,可以想见的是,这些年来,她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
这里一定要祝福一把魏敏芝,祝福她学习进步,事业有成——当然,那所学校里也不是那么好呆的,有个姓黄的老师就要小心,听说还有男生对女生大打出手的,也避着点好——进步、有成固然是好,但安全也很重要……对不起,我说漏嘴了,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都是从网上看的,做不得准;不过网上的新闻好象都是报纸上来的,还有些消息来自警方……总之,小心点就是了,城里人很复杂,小心没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