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已经不止一次问我愿意拍《救命Ⅱ》与否,但多番思量后,我暂时仍是想不到另一种拍摄惊悚片的新角度,所以我婉转推却了。再加上李心洁已接拍了彭氏兄弟的《鬼域》;林嘉欣也接拍了苏照彬的《诡丝》,二人饰演惊悚片的新鲜度已逐渐冷却,我实在很难再把她俩拉在一起。
不过,新的题材还是要开发的,否则来年就只会空坐。在我电影世界中,拍摄有关
“童年”的题材是我的一个梦想。打从喜欢电影开始,我就有这个构想,就如侯孝贤的《童年往年》;杜鲁福的《四百击》;宫崎峻的《岁月的童话》一样,他们把自身童年的片段和对昔日青春的跳脱和单纯,一一用菲林再次呈现,无论是拍者或观者,相信都有一定程度的欢愉。
可是,昔日童年的街道和建筑物,现都逐一拆卸,要把昔日的情怀重现,谈何容易?曾看过侯孝贤的一篇访问,他也深感具怀旧色彩的地点,在台湾已逐渐消失,纵使他有延续说往日故事的热情,现实已无法配合了。记得他当年几经艰辛才找到九份这一地点来拍《悲情城市》,然而现在的九份也已经很人工化。
所以,可想而知,香港的情况比台湾更糟。从前树林密茂,被誉为“香港后花园”的大屿山也已经兴建了迪士尼乐园;我的童年环绕在中环的长斜路之上,每天返学放学都依着那条破旧但满具特色的长路而行,高速发展的中环又岂能保留那里的特色?
拍摄童年的另一难题,就是选角。在六十年代出生的孩童,大都有一种“街童”的气质:瘦削、倔强、顽皮、好奇、单纯……可是现在的孩童,在优质的环境下成长,待长到八九岁时,那种“气质”都变得太“富裕”,完全没有那种在球场中乱冲直撞,在横街,在山坡,在海边胡乱探索好奇的精灵表情……虽然我明白社会是进步的,要留住往日的一切,只是一厢情愿的梦想,不过,电影不就是一个“梦工场”吗?我在追逐一个梦的同时,也想为大家建造一个可堪回味的“梦”。
但愿,有老板和我一样有这个傻念头,用昂贵的计算机特技把“童年”还原吧!罗志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