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香港话剧团的《新倾城之恋2005》之前,心里有点忐忑。
《倾城之恋》的原著当然读了又读,电影版也看了不止一次。小说和电影坦白而言都不是心头爱。张爱玲的小说最爱还是《半生缘》,而她的电影版跟《倾城之恋》一样,恰巧都是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可是,同样认为她拍《半生缘》比《倾城之恋》更细腻动人,亦更能拍出张爱玲小说中的无奈和苍凉感。
但为什么还要去看《新倾城之恋2005》?
我想还是因为一点的好奇,一点的期盼,一点的不甘心。
《倾城之恋》的舞台剧不是第一次在港搬上舞台。香港话剧团于1987年为庆祝香港大会堂25周年曾于当年上演过一次舞台版《倾城之恋》,该剧由陈冠中改编。
到了2002年,香港话剧团成立25周年,艺术总监毛俊辉根据陈冠中的改编剧本,并加入了歌唱与舞蹈等表演元素,再一次将张爱玲的原著,以崭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呈现在舞台上。
那年,我曾有冲动购票入场,最后因饰演范柳原的是谢君豪而却步。先旨声明,我是十分欣赏谢君豪的演技。他的《南海十三郎》固然演得出神入化,就算在最近的《阿嫂》中虽然戏份极少,但我仍然认为他演得充满能量和光芒。
说回《倾城之恋》的情况,那是一次选角的失误。要谢君豪演范柳原,他是温文、潇洒有余,却浪荡、油滑不足。范外表是一个英式绅士,内里却有一份天真、俏皮和爱恶作剧的孩子气蠢蠢欲动。这都是我在谢君豪身上遍寻不获的东西。
到了05年版的《新倾城之恋》范柳原的选角,由谢君豪变了梁家辉。对于我这个爱挑剔的观众而言,我今次是满意了,无话可说了。
在梁家辉的身上,我看到了原著范柳原的一份熟悉的轮廓、气质和神韵。家辉是演得极好,从开头的玩世不恭到后来的情深款款,他都演得恰到好处。
范柳原告诉流苏:“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那时候我们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段对白,通过剧中柳原的口,在家辉的演绎之下,我听了,只觉得电光火石之间,感动得想哭!
家辉演柳原演得出神,他的对手苏玉华演的流苏则是细腻入微。苏的演出风格,一向是在婉弱中见倔强,外柔内刚的样子。她演流苏演得入神、传神,因为她义无返顾地把一个传统女子在感情路途上的孤注一掷的气概,挥发得淋漓尽致。苏的演出情怀是充满时代感的,这正好跟流苏这位当时站在时代前端(她是敢于自主个人爱情的新女性),摆脱旧式礼教桎梏,敢爱敢恨的行为,找到了一个眉来眼去,相逢恨晚的共鸣。
我喜欢《新倾城之恋2005》,还因为其中的改编手法。它从来不是搬字过纸地依书直说,大幅地删减情节,只求保留原著的精神面貌才真见编导的胆色和才华。原著中香港沦陷只是故事的高潮,在舞台剧中已经是尾声。而重新撰写的一个结局,老去了的白流苏在上海故园忆起年轻时一段荡气回肠的倾城之恋。淡淡流露着一份人一走,茶便凉了的伤感、落寞。
再伟大的爱情,都敌不过病老生死。但人生路漫漫,终究还是要走下去。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易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生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见于张爱玲《写〈倾情之恋〉的老实话》。叶念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