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娱乐大手笔专题 >正文

何思颖:传统读书人的悲悯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7:13 南方都市报

  中国第三代或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代导演水华,以量少质高闻名,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周恩来也称赞他的方法为“慢工出细活”的“水磨功”。他的电影,无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革命意识,然而水华的艺术可贵之处,却是其对人物、环境、生活的刻画。

  我之前谈过他的《白毛女》(1950)、《革命家庭》(1960)及《烈火中的永生》(1965),这星期继续讨论他最为人乐道的作品,1959年的《林家铺子》

  电影借一个小商店老板在政经紊乱的时势挣扎求存的故事,点出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处境。老板受尽权力阶层诸般欺凌,但他也反过来剥削势力比他弱的人。正如水华其他充满革命意识的电影,《林家铺子》最出色的地方不是这些描写得淋漓尽致的社会状态,而是角色细致的刻画和人与人相处时基本人性的展现,个中流露的人文精神,有一股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悲悯。

  更重要的意义,是电影同时涵括了导演水华、编剧夏衍及原著作者茅盾的贡献,乃近世中国两代文人的创作结晶。《林家铺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理想精神与文艺热忱的时代凝聚。

  1981年的《伤逝》,是“文革”后的作品。浩劫期间,水华不免被批斗,也被遣往劳改。电影一反他以往持重的手法,改以动燥的风格捕捉主角波动困惑的情怀。水华以大量独白与主观镜头演绎原著主角的内心倾诉,这部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有时竟有点法国新浪潮的味道!变焦镜头(Zoom Lens)不断推、拉、摇,再加上升、降、推等影机运动,并配上Double Exposure(两次曝光)及突兀地火速进行的镜头运动,极端风格化的手法,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文革”过后的失落与迷惘。

  《伤逝》中两名主角的婚姻,是知识分子追求理想的果实。然而这段婚姻,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电影可说是一个对盲目追求理想及不能保持理想的控诉,但主角的自省和愧对往日自欺所产生的自责,则又有一份传统文人的高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