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胡戈的博客
点击进入陈凯歌PK胡戈的博客
《馒头血案》的制造者胡戈,在被陈导一记起诉闷棍砸得晕头转向后,最近终于时来运转,有影视公司给他送来了“秋波”,出钱欢迎他对自己的影片下手,来番“恶搞”。
这里的“搞”是“恶搞”、“捣乱”,也可以引申为变相宣传或者发泄的意思。如今的人们都愿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样,将含蓄当成优点,而是有了想说的欲望,马上就会付诸实施,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当成没见过世面的兔子,狐狸或者狼一叫“兔子开门”,就傻乎乎地开门被吞噬或者接受别人要塞给你的东西。积极主动的恶搞无孔不入:对《无极》有想法了,就弄出个《馒头血案》,对《馒头》和《无极》的争执感兴趣了,就炮制出个“馒头风波”版的《吉祥三宝》。《断背山》获奖无数、炙手可热,搞笑版《断背山》就应运而生。再比如,郭德纲出名了,有些媒体和演出商就一哄而上,将郭德纲当作稀有资源抢夺,让他持续“高热”,直到他受不了了,父母出来代为呼吁需要“降温”才行。
本人的意思是说,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都难免被人指指点点,更何况本身就是依靠公众生存的文艺作品、名人明星?只不过被品头论足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是明枪,有的是暗箭,还有的搞笑些、缺德点。至于议论和“恶搞”对当事人的杀伤力如何,关键还要看当事人的心理素质和心胸。郭德纲如果不愿意被热炒,完全可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出席什么手机相声电影、相声彩铃等与传统剧场相声大相径庭的各种活动;陈凯歌要是愿意宣传一下《无极》多些票房,就可以陪胡戈同志玩下去,打官司、炒作,最后再握手言和。总之,对待“恶搞”的态度最好就像刮过一场不痛不痒的春风,至于在这场春风里你想见沙尘暴还是和风丽日都行,只是千万别伤筋动骨、痛心疾首,像是一场要人命的搏杀。
胡戈同志在“恶搞”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恶搞”了一把,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仍决定要将“恶搞”推上专业化、正规化的道路,并认定“恶搞”的前景十分光明,这种富有“恶搞”娱乐精神的人目前在国内虽然不多,但鉴于“恶搞”在国外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也许我们国内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尽管生活中的我们目光短浅庸俗,但什么是“恶搞”还是能分辨得出来的。所以,“恶搞”的人不用得意于自己的水准有多高,被“恶搞”的人也不用担心“恶搞”真会糟蹋了文化。本周主持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