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个大腕明星们喜欢表现农民,特别是一些“笑星”。是否农民中的“可笑”之处多一些,特别适合他们去“发挥”?或者他们大多出身于农民,调侃起农民来更得心应手。
去年在央视看了大腕赵本山的《马大帅》一、二部,前晌又在央视看了大腕潘长江的《别把豆包不当干粮》。最近又听说本山老弟的《马》剧第三部也快出来了,哎呀呀,真是为农民们感到屈啊!祈求一句,腕哥儿们,饶农民一把吧,他们也忒不容易了!
中国农民历来被一些人贬之为“愚昧”、“老实”、“不开化”、“小聪明”。而在一些个文艺作品中,也就非常费心地拿农民的“缺陷”来证实他们的伟大。
如果说《马大帅》一部还表现了农民进城的那种窘迫状,带有几分真实的话,那第二部简直就是“胡扯”。整个剧情与其说是“农民”办校,还不如说是“傻蛋”胡闹。
那么在《豆包》剧中怎么样?应该说更暴露出了一些人不着实际的臆想乱造。像豆包、翠翠、老有财、何老贵、大嘴岔子这些个“农民”,哪个脑子不缺一根筋?就说那剧情,又有哪一处不是对农民进行嘲弄、讥讽?“留守妇女”赌博,这在农村典型吗?如今农村的妇女是最辛苦的一群人,在丈夫外出打工的当儿,地里要忙庄稼活,把嘴里的嚼谷弄回来。她们的家庭责任感比一般男人不知要强多少。再说养“宠物猪”,更是可笑之极,花那么多钱买猪崽,不检验好谁敢买?好像这些农民都是一群无头苍蝇,现在还有这样的“农民”吗?这是“艺术”化农村,还是糟蹋农民?
不错,现在农村还有很多落后处,农民个体也还有许多缺陷,但从总体来讲,农民的正直、善良、勤劳、忠诚、厚道还是主流。艺术家其实应该以此为基调来处理他们的“农村艺术”,而不应该以“笑料化”、“丑化”来装点农村和农民!
赵本山、潘长江的艺术品味是很高的,他们的小品,群众也很喜爱,其他一些电视剧如《刘老根》等可看性也很强,但是他们应该更好的把握自己,在真实中寻找诙谐和幽默。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