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余华的一本《活着》,字里行间随处可见死人,却让人更看清了活着是什么。之后张艺谋的电影版依旧厚重撼人。前晚,孟京辉(微博)导演的话剧版终于登台国家大剧院(微博),实验先锋的处理手法仍然令人感动。
先锋不搭贴近原著
从群众演员的设计安排,到舞台和灯光的处理,再到多媒体的多次运用悉数登场,解构的时空处理,将现代社会的产物植入作品描述的年代,却并未产生多少现实意义。从黄渤(微博)开场的讲述开始,大量使用原著中的对话和独白,戏剧脉络与小说同根同源,这无疑是聪明的做法。讲述一个朴实的故事,那些文字中的力量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蔓延到舞台上了。
黄渤独角收放自如
稍微夸张一点说,这出戏其实就是黄渤的独角戏。删除了原著中一些其他角色的段落,特别是对福贵妻子家珍的塑造,使得福贵成为不折不扣的唯一主角。
福贵大段大段的独白,描述了周围的景象,映照出当时的心情。第一场戏在赌场放浪形骸,黄渤连蹦带跳地表演出一个孽子,紧接着就因为家产输光和父亲亡故而萎靡在舞台上,失魂落魄。被抓壮丁运大炮,福贵在战壕里爬上爬下左闪右避,当真不易。有庆献血意外死去,福贵将舞台边数十瓶水砸碎在舞台上,足足砸了三分钟,浑身湿透,那种体力耗尽的失神,在那一刻恰到好处。这真是一个费力气费心思的角色,一张一弛之间,黄渤倒是显得收放自如。
袁泉单薄勉强支撑
相比之下,袁泉饰演的家珍就显得不足了。原本小说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舞台上却变成了最大的配角,几乎从开头将近结尾,她一直陪伴着福贵。除了略显出一点坚强的韵味之外,只哼唱了一段京剧《贵妃醉酒》,也好听,但整体光彩稀缺。幸得袁泉在和福贵的对白中,时常能吐露一些透彻的人生道理。台词清晰,表演到位,加上一些自己的联想,才使这个角色没有消失。
其实,活着就是活着,一切顺其自然。小说成就了电影和话剧,因为内里深沉厚重的情感。经历了便懂得了,这就是老福贵赶着那头牛走在田间每一步的力量源头。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