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潘妤
小品,这个艺术形式似乎是伴随着春晚应运而生的。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卖花生仁的姑娘》,作为一个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岳红、高倩、丛珊、曹力诸明星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的一致好评,从此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
仅仅只是30年,小品已成为央视春晚[微博]的头道大餐。经历了陈佩斯、朱时茂[微博]的时代,经历了严顺开、赵丽蓉、宋丹丹[微博]、巩汉林、范伟[微博]、高秀敏、黄宏、郭达、郭冬临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的涌现,小品这一艺术形式,无疑在中国成为了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而赵本山[微博],这个被加冕为“小品王”的演员,无疑是让小品艺术走向迄今最高峰的那一人。
小品诞生30年,赵本山足足占据了20多年的江湖,并最终以江湖老大收场。壮士暮年,美人迟暮。再成功的演员都有离开舞台的那一天。而赵本山也算选择在了“功成身退”的时间点离开,留给世人一个难忘并留恋的背影。
赵本山的本行并非小品,而是二人转。但却是小品,让他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正是小品,积累起他本山帝国的基石。离开小品舞台,对赵本山而言并非退役。但对观众而言,却形同一个娱乐时代的远去。
对于赵本山的退出,坊间有各种版本。但简单梳理一下赵本山20多年的春晚小品之路。他的离去,或者正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最好选择。赵本山的时代,终究已是日暮西山,“无可奈何花落去”。
赵本山是从二人转的舞台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他艺术生涯的最初养料是黑土地的文化,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每一句话都能合上观众的心理节拍。20多年间,他始终以一个底层的农民形象出现在小品中。他了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早期作品里,始终能为农民老百姓发出最心底的呼声。
1990年的成名作《相亲》关注的是农村老年人的婚姻情感生活,2000年和宋丹丹搭档的《钟点工》则开始关注打工潮下农村老年父母的精神问题。而在1990年代中后期《牛大叔提干》《三鞭子》《拜年》等一系列作品中,赵本山敏锐关注到了各种社会问题,诸如社会腐败、农村修路、干群关系等等,一一进行温和的讽刺。在赵本山和小品的黄金发展期,这些作品无论在反映社会现象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责任感,把握住了每一个时代的历史脉搏。
进入21世纪,赵本山如日中天,观众和央视对他的期待也日渐高涨。赵本山在小品艺术上从未故步自封,不断有着变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和上一个十年的作品相比,他的作品不再那么聚焦社会问题,而是变得更为温和和娱乐。或许,这是赵本山个人身份地位的变化使然,而春晚审核机制的日益严格,显然也是不可否认的原因。
一个被群众如此热爱的人民艺术家,一个曾经充满了土地气息的文艺工作者,渐渐买上豪宅豪车,甚至购置了私人飞机、出门动辄十几个保镖。媒体开始逐渐关注他的身价和他的本山帝国。一个拥有10亿身价的创作者,很难再保持原有的纯粹性,更不可能再真正发出属于农民和土地的呼声。
于是,在赵本山的小品里,可以看到各种大声叫好,可以看到各种广告植入,可以看到各种小沈阳[微博]式的新人新笑料。但再也看不到那些智慧的讽刺,那些刺痛人心的笑话,那种和底层人民心手相连、命运相息的创作态度。想一想,一个开着私人飞机出行的赵本山,还有可能创作出一个关于春运的小品么?
这不是赵本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文艺创作时代的问题。赵本山或许宝刀未老,可刀鞘在身,身不由己。退出江湖,封刀洗手,才是最好的选择。
赵本山的小品时代远去了。他声言要把下一个时代留给郭德纲[微博],而春晚也在寻觅着开心麻花这样的新人后浪再接前棒。但是,属于小品的精神已经不再。这个时代,终究就是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