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春晚而立之年回归传统

2013年02月07日09:48  南方日报

  可以肯定的是,3天以后,对蛇年春晚的评论肯定还是毁誉参半,毕竟众口难调。如果怪,只能怪这些导演们生错了年代,时不利我。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民众对于娱乐的兴奋点还很低,只要有人在唱有人在演,台下都使劲拍巴掌。那时候,春晚与欢乐的关系是坚不可摧的条件反射,而现在,谁能整晚看着春晚瞎乐,准是咬合肌出了问题,面对这种不可逆的变化,你让导演上哪儿说理去? 

  不过,今年春晚注定会是值得铭记的一届,因为在“三十而立”这个当口,哈文[微博]选择了向春晚的传统致敬。春晚的传统是什么?不是赵本山[微博]这些春晚老面孔,甚至也不是今年春晚上出现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难忘今宵》这些凝聚着春晚集体记忆的怀旧歌曲,而是一种态度:比如推新人的态度,比如联欢的态度。

  如果要追忆起春节联欢晚会的缘起,不过是中央电视台内部员工们自娱自乐的一场游戏,一个小舞台几张凳子就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那时,它的关键词是“联欢”,而非“晚会”,只不过经过30年不断地“庙堂化”,它才逐渐变成了一台制作精美,却离人们越来越远的晚会。程式化的串词、精准卡时的节目,这个舞台上容不得任何失误,精准得像一只机械表,自然也无聊得像机器。

  虽然蛇年春晚依然摆脱不了这些已经形成习惯的模式,但哈文的野心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让春晚有一些新的变化。新人自然是这个变化最直接的导火索,“春晚老面孔”长期生根的根源当然与观众的喜爱离不了关系,但从另一方面说,就是怕犯错。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春晚”这个品牌,小心翼翼得不允许经验不足的新人破坏这种精准性。但他们忘了,要不是23年前,赵本山受到姜昆的推荐首次登上春晚,又怎会有称霸20年的“小品王”?因此,在今年的节目单中出现了许多陌生的名字,这是好事,起码证明了春晚开始正视这个顽疾。

  至于什么叫“联欢”,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一个集体的成员或几个集体在一起欢聚”,让56个民族的代表轮流上来唱个歌跳个舞当然是联欢,但谁能保证汉族人能理解白族歌舞中的象征意义?这种联欢只是形式上的,联欢更高级的境界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所有人都能有共鸣。在这点上,春晚的变化在于,减少太具民族性的表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大众和草根的表演,比如凤凰传奇[微博]、玖月奇迹[微博],比如林宥嘉[微博]、张靓颖[微博]这些曾经的选秀选手,毕竟在城市文化扩张的背景下,对于“80后”、“90后”来说,年龄层所带来的共鸣已经逐渐超过了民族、地域的区隔。

  在春晚第31个年头,这台向传统致敬的春晚同时也将是面向未来的一次自我修正和变革。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责编: 素雨)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