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战》:突破地域的经典警匪片

2013年04月01日10:38  京华时报 微博
《毒战》 《毒战》

  《毒战》是一部大大超越预期的电影,一来杜琪峰此前曾与海润影视[微博]一度锁定重庆打黑,许是鼻尖撞了南墙,双方知难退而求其次转攻《毒战》,二来杜琪峰虽是香港警匪片的定海神针,但《毒战》作为香港导演指染内地警匪题材的首位尝蟹人,命题本身的瓶颈远大于创作水准的挑战。 

  《毒战》中亦可见杜琪峰谨小慎微的一面,他没有选择大开大合的开局,而是用更加写实的影像风格,将警匪两线平行铺陈,一面是剑走偏锋的孙红雷[微博]卧底绝杀,一面毒品迷幻中的古天乐[微博]自己意外撞进警方的口袋,同时为另一条追踪主线埋下充分的伏笔,开局可谓局中有局,套中有套。孙红雷出场即交代他样板化的缉毒警形象,而古天乐的开篇则仅只是全片的一剂药引,用来触发观众无穷的猜测。当三条线交会并贯通一气,紧张的节奏已将观众牢实地按在了座椅上。

  谨小慎微换来的是细腻而又环环相扣的故事呈现。在抓住古天乐这条鱼线之后,杜琪峰紧接着让孙红雷打出了一连串左右互搏拳术。这边套出分销端巨鳄哈哈哥的身份,那边随即用哈哈哥的身份及其台词垂钓供货端大腕黎振彪,结果又是一连串局中局、戏中戏。原本孙红雷略显刻板的缉毒警形象突然上了多层次表演的轨道,他的表演大爆发,游走在缉毒警与毒枭甚至是吸毒鬼的多重身份之间。

  至此,戏不过唱了一半,如果有人因为故事的铺陈稍显繁复而不想动那根脑筋,那么后半程除了高潮迭起的高智商博弈,两场主要枪战亦可令其大饱眼福。警方眼看呈顺拐势头之际,一直给人以软柿子错觉的郭涛[微博]和李菁突然小马哥灵魂附体,为内地警匪片奉献了一场经典枪战。而篇末的大会战安排更是简单而又见智慧。古天乐的突然反水,将三方枪口纠结在一段平淡无奇的马路上,一时间血浆与弹药齐飞,智慧与勇气四溅,平地里竖起了一杆标杆。

  《毒战》虽然不算是杜琪峰最好的作品,但可算是一部经典中国电影。它的最大功绩在于,突然打通了两地的任督二脉,打破了创作上的诸多壁垒,并大限度地拓展了影片上映底线。正是基于此,《毒战》也是一部值得进课堂的电影,尤其值得国内影视公司揣摩研究。     (曾念群)

  不够纯粹的香港制造

  这部《毒战》如果是出自于他人之手,确实称得上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情节紧凑,手法纯熟,既好看又刺激。但是对于那些熟悉杜琪峰也喜欢“银河映像”的资深影迷来说,这却是一部非典型意义上的杜氏作品,骨子里不够纯粹。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既有剧本设计上的问题,也和演员的选择不无关系。杜琪峰自己也说过他拍这部《毒战》的最初动机,仅仅在于想展示一个毒贩在面对死刑时会怎么做。而这样的题材,要是搁在以往他那些纯粹“香港制造”的作品中,特别是在“银河铁三角”的掌控下,一定会跟“宿命”“悲剧人格”、“人性恶”等等更深层次的电影命题联系在一起。而本片的主题却只停留在了敌我较量的肤浅层面上。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处,当古天乐饰演的大毒枭最终被绳之以法时,相信很多观众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就是国产警匪片的一贯模式吗?永远的黑白分明,以及永远的邪不胜正。

  至于在演员的选择上,《毒战》也有明显的缺陷。可能是过多考虑到内地市场的需要,本片特意摒弃了“银河”以往的演员班底,而是不得不使用了众多在内地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但这种看似保险的做法,却让影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当然这在合拍片中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每有人试图把港台与内地演员融为一炉,就总是难逃这种夹生饭的宿命。其个中原委,简直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去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了。

  不能保持自己带有明显地域化风格的导演本色,再加上没能任用最为熟悉的演员班底,让《毒战》最终沦为了一部只是“好看”的平庸作品。它或许会让杜琪峰获得票房上的成功,也足以令其进军内地的道路变得畅通起来。可在赢得市场的同时,却很有可能让他输掉口碑,尤其是那些铁杆粉丝的支持。

  (安哲)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