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报:当荧屏成了万国综艺博览会

2013年07月30日13:53  天天新报
羽泉 羽泉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则调控措施出手,对时下泛滥的歌唱类选拔节目敲响了警钟。调控的意思,并不是指向一两档节目的生与死,而是显示了对于国内荧屏综艺节目缺乏原创精神的忧虑,它以对于制作总量和播出时段的适度控制,进行宏观干预,防止各台只着眼于商业利益的盲目引进和无序竞争。

  曾几何时,“天下综艺一大抄”已成了内地荧屏的硬伤。美国有“Talent show”,我便制作“达人秀”;荷兰做成“好声音”,旋即拷贝不走样;韩国当红节目也摇身一变有了中国版“我是歌手”……看起来,我们的荧屏娱乐异常丰富生猛,但了解国外电视动态或者出过几趟国门的观众不难发现,内地卫视当下的火爆,依托的是“万国节目博览会”式的纯引进。节目内容和样式原创的源头在欧美韩日,国内做的只是引进、翻版,再引进、再翻版……

  优秀节目值得借鉴,节目样式在版权运作下也可以分享,这对提高我国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准本是件有益的事。然而,由此偏废了本国电视综艺的原创性,甚至几乎所有热门上星频道的主打产品都成了外国节目的“中国版”,则是件有点悲哀的事。对此,网友吐槽到位——“只是抄来的样式,永远在唱老歌,不是炒作选手,就是炒作评委或者炒作家庭、童年不幸或苦情,这样如出一辙的节目怎能不叫人心烦?”新华社述评也直指歌唱类选秀节目缺乏“歌手自己的原创作品”和“真正能留在观众心中的好声音”的症结,认为“第一个这样的节目能够让观众有新鲜感,很容易获取好评,但这并不意味着跟风创办的类似节目也一样收视出彩”。

  时下不少地方的电视台在“效益”和“收视”两根大棒的唆使下,早已无心于中国电视综艺的自我创新,什么出名快、吸纳广告多、产生经济效益快,就上什么。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自主原创、深度创新自然比不上引进翻版来得省脑省力省心,对于节目个性与独特性的追求也让位于“抄来抄去”的“速成”,终致各台电视节目形态越来越单一雷同。一调频道,都在“唱歌”,甚至连评委、选手面孔也屡有撞车。追风引进,缺乏独立判断,在商业利益和唯收视率是举的评价体系中迷失自我,使国内荧屏越来越失去了对于思想内容、价值导向、审美品位和自主创新的追求,这与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平台本应担起的社会责任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一纸总局统令,反映了广大观众意见,也能给歌唱类节目过热降降温,但要根治国内荧屏的跟风现象,还是要靠电视媒体上紧价值判断与导向把握的弦,并亟待在评价体系上破除“唯收视率”的魔咒。不然,十多档歌唱选秀节目退潮后,难免又会有新的十档某某类节目出现,而无论在立意还是样式上都是拾人牙慧,停留于低层次的重复与照搬。中国观众期待真正属于自己的节目内容与形式,这就需要啥都模仿得来的国内电视人开动创造的机器,用自身原创品牌来证明自己。  ○文/甄彦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