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春晚:变或者不变是个问题

2013年10月17日10:02  新闻晨报

  □韩松落

  明年的央视春晚[微博],因为冯小刚担任总导演,被称作“冯氏春晚”,与“冯氏春晚”有关的消息,令人欢欣鼓舞,比如,主持人会大换血,张国立[微博]、何炅[微博]有可能成为主持,朱时茂[微博]、陈佩斯、宋丹丹[微博]有可能出现在语言类节目中。种种迹象显示,这会是一个“新”的春晚。

  “冯氏春晚”之所以引人期待,是因为央视春晚的导演,一向出自央视内部,即便采取竞标等形式寻找导演,人选也还是局限在央视。这次邀请央视之外的导演,而且还是电影导演,的确是例外。而冯小刚在贺岁电影上的成就,也让人们对他执导的春晚怀有期望,希望这一次的春晚能够有所创新,能够呈现出某种电影感,让春晚有大片的效果,视觉效果美轮美奂,语言类节目格外犀利,互动性空前增强。同时,让春晚节目的选拔机制也能够有所改变,从以前的内部选拔,推向更广的范围。

  改变,似乎是人们对春晚的一致要求,是赞同冯小刚担任导演的心理背景,《新京报》的调查数据也显示,72.4%的人希望春晚的节目形式有所改变和创新。

  也许,人们都误解了春晚,也误解了冯小刚。央视春晚,之所以无法改变套路,成为电视八股,不是因为用人机制,也不是因为此前的导演们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正是观众的选择。三十年春晚,也不是没做过改变,每个导演、每个节目组,都在殚精竭虑地进行改变,有些改变在今天看来,也算是标新立异,但观众用收视率表达了反对。显然,人们要的恰恰不是改变,而是不变,要的是看似改变,实则不变。

  那些针对春晚的吐槽,那些对节目的精彩意见,那些在媒体调查中的投票,多数来自有发言权的人们,来自网络。而这些意见的发表者,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表达的愿望,也没有表达的渠道,更缺乏表达的技能,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表达,只是用不参与、不关心,消极地表示自己的同意或者反对。冯小刚一定有大刀阔斧改变春晚的能力,但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恐怕也会变得谨慎起来。

  要争取最大的人群,要容纳最多的公约数,就有这种尴尬,如果把人们的需求、鉴赏力平均一下,一定得到一个最保守的结果,人越多,改变的动力越弱,人越多,改变的可能越小。这是所有的改变,最后都会陷入停滞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