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中国式爱情票房好好的

2013年10月18日10:46  新京报

  【拾荒时光】

  作为一部当代都市爱情片,《我想和你好好的》中大量出现的老旧手机引起了观众的狐疑。为什么没有一款苹果或安卓的智能手机呢?答案在片头加印的年代上已有揭晓——这是一个发生在2006年的故事。那又为什么是2006年呢?联系片中男主角的身份(广告从业人员),不难推测这是一个有本可依的真实故事,并且很可能出自导演李蔚然的亲身经历。

  一个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不难理解片尾进退两难的开放式结局。毕竟原型还在,生活还要继续,“放手”是最好的祝福。反倒是网络上放出的“后告片”带着十足的虚构气息——男主于2013年去泰国接回女主的骨灰。像喵喵这么“作”的女孩,在电影里死去是必然的结局,但无论如何这不该在正片里出现,导演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何平衡一个故事的真实与虚构(当然这概念是相对的),是每一个创作者贯穿始终的思考。掏心掏肺地暴露隐私可能会让观众激爽,甚至达到救赎作者本人的目的。比如钮承泽[微博]拍于2008年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影片借了一个伪纪录片的外壳,包装的却是“豆导”本人的情史忏悔录,甚至找来当事人张钧甯[微博](豆导曾经的女友)原景重现当时分分合合的种种(包括上过报纸头条的车震事件)。不过理性的创作者最终还是要回归创作,套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露在水面上的冰山只是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在人们看不到的水面以下。

  带有自传性质的爱情故事非常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尤其在当今中国,爱情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片种。在制作水平有限、题材不能放开的环境下,爱情片看起来最真实可感,最易引发话题。《失恋33天》的成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直接开发(或说反映)了中国年轻观众对满足情感需要的饥渴。这其中女性观众的引导力量成了驱动消费的主力,当很多男性观众抱怨《我想和你好好的》中的喵喵实在“太作了”时,更多女性观众会感同身受地认为狠狠爱的女人就是这样的!而她们才是引领票房上升的主体。

  反观美国,这种写实路线的爱情片大多属于小有所成的“文艺片”,比如“高司令”和米歇尔·威廉姆斯主演的《蓝色情人节》,同样取材自导演不务正业的亲身经历(曾经整天挥霍青春被女友骂无所事事),美国本土票房不到1000万美元;在我国掀起文青讨论热潮的《一天》,拍摄成本1500万美元,美国本土票房不到1300万美元,它的另外4500多万美元票房全部来自海外,占了总票房的76.7%。对比九把刀[微博]的《那些年》(尽管《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微博]对它评价很低)和赵薇[微博]的《致青春》,可见电影发达国家和电影落后国家的年轻群体消费区别。反倒是《廊桥遗梦》这种拍给中年以上观众的爱情片在美国更受欢迎。

  不过要想获得商业成功,故事的“度”也很重要。娄烨[微博]最近的两部电影《花》和《浮城谜事》都脱胎自原作者的自传故事,用《知音》的眼光看都很狗血,但也都仍然被划归“文艺片”行列,原因就在于走心走到极致,不够媚俗,而大众需要的恰恰是足以匹配他们智力和情感力的电影。

  □谷峪(编剧)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