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家:任凡
片名:《东京家族》 导演:山田洋次
主演:乔爪功、西村雅彦、苍井优、妻夫木聪
上映时间:2013年1月19日(日本)
推荐指数:★★★★☆
翻拍经典需要的不止是勇气还要有耐心,但更重要的永远是实力。所以像《教父》系列这样的电影,后来人轻易不太敢碰,因为经典影片的核心价值观虽然是普适的,但表达手法又一定是带有时代性的,于是对于时代性的处理就成了翻拍经典必须面对的难题。
小津的《东京物语》面世至今整整一个甲子。六十年来,世界影人将此片奉为圭臬,对小津本人也极尽溢美之词,历代文青们聊天时要不夸几句《东京物语》好像就显得不那么专业。面对经典的高山仰止一步步拉远了艺术品、艺术家与受众的距离,但实际上慢悠悠的《东京物语》表现的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各成员之间的心理疏离及情感依赖这样一个十分接地气的主题。其实诠释这样的主题是永不过时的,需要揣摩的仅仅是战后日本与当下日本的时代距离。
本片是一部翻拍作品,人物设置与情节走向仍然沿袭了前作,只是把时间设定为当代日本。平山老夫妇仿佛跨越六十年,再次来到东京探望子女。这一次没有了阵亡的二儿子和贤惠的二儿媳纪子,主创将这一组人物置换成活泼顽劣的小儿子昌次和腼腆的女友纪子。不得不说,这样的改写盘活了整部影片,使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佳作摆脱了沉沉暮气,转而呈现出青春的灵动。尤其是对关键人物纪子的刻画:美丽、善良、温柔、质朴,甚至面对准婆婆的到来时流露出的小小的不安和慌乱,也无不寄托着老导演对当代青年人关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并存的美好期盼。同时,这也是山田洋次在本片中处理时代性问题的一招妙手。
小津原作的大背景是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小津通过对亲情凉薄的讽刺式描写表达了对物欲社会里人性丧失的担忧,而结尾纪子的离开也彻底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凄楚的灰色。几乎一脉相承的情节,但本片的基调则完全不同。首先本片摆脱了黑白电影只能通过光影表达情绪的桎梏,通过色彩搭配使得镜头语言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比如片尾平山老人将妻子的遗物赠予准儿媳纪子时,导演在外景上运用了大片安静的绿色,暗喻青年人的朝气必将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也表达了导演对日本未来的信心及期许。
影片伊始,长子幸一的两个儿子在客厅里议论即将到来的爷爷奶奶,话语间完全没有隔代亲情,好像在议论两个陌生的访客。导演山田洋次一上来就用这个情节回应了小津先生60年前的谶语——是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扩张,乡村的家族式生活逐渐土崩瓦解,传统的亲情必然走向疏离。但导演并未将其解读为伦理堕落进而加以批判,反而用轻喜剧的方式展开随后的剧情。这表明新一代日本民众已经接受了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现状,并且欣然面对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全新的相处方式。母亲在东京突然辞世,众儿女扶灵返乡,一棚白事过后,尘归尘土归土,子女们迅速赶回东京,重新投入各自的生活。其实,面对亲人的故去,在世者唯有更好地活下去才是对逝者最真诚的告慰,这比起哭喊号丧这种旧式的对孝的理解先进了不知多少倍。而且,导演通过对配乐和节奏的出色把握,将这样的情节处理得丝毫不显冷漠,反而成了更为真实的坚强。
年届八旬的日本国宝级导演山田洋次掌镜本片真是再合适不过。50年的电影生涯里,山田导演将目光专注地投放于日本普通家庭,拍出了广为大陆观众熟知的《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等优秀作品。此后,索性直接以家庭成员命名,先后推出《儿子》、《母亲》、《弟弟》等一系列主打平实情感的作品,克制内敛又真挚感人,此番致敬小津更是诚意十足,影迷们着实不容错过。本版供图/小小
感动还在 生猛依旧
◎评家:胡祥
电影:《美姐》
导演:郝杰
主演:叶兰、冯四等
上映日期:2013年10月18日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美姐》在很多方面是《光棍儿》的延续,它开始显示出导演讲述传奇的潜力。
郝杰的《光棍儿》自2010年在网络上横空出世后异常火爆,它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得近乎纪录片,将当代农村老人光棍问题描写得让人瞠目结舌,这部电影让大家知道了生猛的郝杰。
郝杰的电影和第五代的农村电影没法比,因为不是一个路子。他与贾樟柯最接近,都从记录自己最熟悉的故乡起家,第一部电影就表现出一种有别于同龄人的老练,特别是他们的电影中始终带有一种黑色幽默,这种幽默感只可能是从小出生在那个地方的人才可能拥有。
《美姐》有点像是2013版的《站台》。贾樟柯的《站台》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通过这部电影他完成了故乡情结最深沉的缅怀与抒发,《美姐》讲述的却是郝杰上一辈人的传奇故事,前半部分聚焦男主角铁蛋在村落的感情纠葛,后半部分开始用公路片记录年代的急速变化。正是有了这一部分,才让这部片子有了厚重感,主人公的情感在童年与当下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始终传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在摄影上表现得很明显,开始是孩童的超低视角,青年时是山岗上的宽阔的大全景,步入中年后更多的是演出路途上的平视。
从整体上看,《美姐》在很多方面延续了《光棍儿》的特质,非职业演员、浓郁的地方方言、粗陋的乡村背景,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性”。在这一点上,《光棍儿》讲究客观,即使在外人看来有违伦理道德,可是因为它表现得过于真实让你不得不相信,郝杰不过是用镜头将这些光怪陆离的现状表现出来,他站在记录者的角度上来拍。而《美姐》却主观得多,首先从剧作上来看就有一种刻意性,铁蛋居然和美姐一家四个女人都能产生那么深刻的关系:美姐给他启蒙,大女儿给他真正的爱情,二女儿给他一个稳固的家庭,三女儿给他中年的诱惑。可以看出,这种设置有很强的隐喻意味,它将一个男人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情感几乎都已囊括进去,这说明导演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记录,而是开始主动创造。铁蛋的性格从开始的略显木讷,到偏执、疯狂、再到最后回归正统,从一名无所事事的乡村青年到歌剧团副团长,演出路上遭遇各种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经历,让这部电影“戏”的成分多了起来,或者说有了传奇性。
而这一点与第六代有很大的不同,第六代很少去表现这种传奇性,他们似乎本能地排斥过于强烈的戏剧感,注重表现小人物的现实遭遇。贾樟柯的《站台》长达三个小时,他在尽一切可能做到还原历史,是一次浓得化不开的青春感怀。而《美姐》则不一样,它不再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它不过是导演在银幕上对童年记忆、对故乡传说的一次讲述,可是因为投资、因为功利的原因,在讲述中还显得有些粗糙,比如年代还原感就做得不尽如人意,有些镜头的调度显得过于随意,这些是青年导演尤其是独立电影导演的通病。
但是正因为它独立电影的姿态,因为它是导演内心乡土情结的真实抒发,充满青春荷尔蒙的激情,让它依然生猛,依然会在某个情节点打动你。铁蛋离开故乡时回想小时候追赶美姐的马车,哑巴媳妇一个人在炕上穿上铁蛋买的红连衣裙,这些都能显示出导演在情感表达能力上的多面性。
作为郝杰的第二部独立电影,《美姐》能顺利过审走进院线,和很多独立电影导演相比他实在幸运得太多,尤其在现在的电影环境下堪称一个小小的奇迹。电影总体上称不上完美,但是它所呈现出一种与他人迥然不同的特质,导演讲故事的潜力都是很明显的,这才是中国电影所需要的鲜活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