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西
过去这个夏天,人们谈论最多的娱乐话题恐怕就是《绝命毒师》最后一季了,而这也只是电视界繁荣的一个缩影。最近几年,各个电视网—还有 Netflix——纷纷推出了类如《广告狂人》、《国土安全》、《纸牌屋》等一系列叙事上佳的剧集。相比之下,好莱坞却在故事上乏善可陈。
但好莱坞总有办法把观众从电视机、电脑屏幕甚至是手机屏幕前拉回漆黑的电影院。他们也许暂时还没有办法提供同样精良的故事,但好莱坞的拍摄和制作技术仍然无可比拟。精良的制作,结合电影院里独特的观影体验,是电影人的制胜法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月初上映的太空惊悚片《地心引力》(Gravity),就是好莱坞的反击。
《地心引力》已被视为继《阿凡达》后,又一部在 3D 电影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影片。今年 8 月,《地心引力》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一经放映,就收到了如潮的好评。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该片是 2013 年百佳影片中被评论次数第二多的(仅次于《星际迷航:暗黑无界》),获得了97%的好评;而影片在美国首周末的票房成绩达到了 5500 万美元,打破了十月首映影片的票房纪录,也成为两位主演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所有影片中首周末票房成绩最好的一部。
最美的太空摄影,最好的太空影片
在这部由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创作的影片中,桑德拉·布洛克出演首次执行任务的宇航员斯通,而克鲁尼的角色是参与最后一次太空探险任务的老宇航员科沃斯基。两人在为哈勃望远镜更换电池时,遭遇了俄罗斯卫星爆炸后的碎片。航天飞机受损,两人也与休斯敦的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两人在缺氧的情况下向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进军,寻找返回地球之路。
在情节上,这部卡隆的原创作品并没有太多的独特之处。与之前《激流四勇士》、《荒岛余生》、《127 小时》、《重见天日》等影片一样,这是一个在恶劣自然环境下求生的故事,只是环境从狰狞的河水和凶险的丛林,转到了无垠的太空。然而,正是这一不同之处,在电影制作技术上为卡隆提供了创作空间。
《地心引力》早早就在卡隆的构思之中。当他最初向大卫·芬奇介绍自己的想法和预期效果时,芬奇告诉他还没有技术能够拍出这样的影片,他还要等五年。果然,在四年半后,卡隆才看到有成熟的技术可供他将这个创意付诸实施。
在卡隆心中,《地心引力》不仅要逼真地还原太空—宇航员的失重、航天飞船和空间站的细节、行星运行的速度、太阳离各个星球的距离和亮度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达成他艺术上的追求—用他那标志性的长镜头来呈现广袤太空的延绵不断,以及时间连续的真实性。他想要延续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和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等太空科幻经典中所呈现的视觉和形而上的传统,但要用技术将它转换为一种 21 世纪的观众能接受的方式。
这一次,他和自己的御用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同时也是与卡隆影片诗意风格类似的泰伦斯·马力克《通往仙境》和《生命之树》的摄影师)在影片伊始就用了一个惊艳的十三分钟长镜头,展现了从航天飞机徐徐出现,到宇航员出舱执行任务,再到遇险的场景。这个长镜头让观众从影院灯灭起就融入片中,不仅在视觉上感受到太空的波澜壮阔,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是在心理上体会到太空飘移的紧张和恐惧。
成熟的 3D 摄影技术也助了卡隆一臂之力。与大多数依靠向观众“投掷”物品炫技的 3D 影片不同,《地心引力》反而是将3D技术更好地使用在空间向里延伸的镜头中,使得观众能有极强的带入感。卢贝兹基还使用了他称之为“弹性摄影”的技术,将一个展现辽阔太空景象的广角镜头与宇航头盔内部的主观视角无缝衔接,呈现无与伦比的真实感。从视觉效果上来说,《地心引力》是具有变革性意义的。若干年后,也许会有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会告诉我们,他们是在 IMAX 3D 影院中看这部影片时决定投身电影事业的,就像那些在 1977 年看到《星球大战》的孩子一样。
在《地心引力》的众多追捧者中,詹姆斯·卡梅隆或许显得颇为重要—正是他的《阿凡达》改写了 3D 摄影历史。“这是最美的太空摄影,这是最好的太空影片。”卡梅隆评论说,“然而,更重要的也许是影片中关于人的部分。卡隆和布洛克一起无瑕地描绘出其中的人性。”
模拟提线木偶表演“失重”
尽管在拍摄技术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但卡隆不想让《地心引力》仅仅沦为一场技术实验,他说自己想要表现出深层次的情感。而正因为制作技术在影片中抢尽风头,影片又要在太空中呈现极简主义的风格,使得演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影片中,演员绝大多数时候都穿着厚重的宇航服,只是露出面部。因此,只有选择像布洛克和克鲁尼这样的大牌“熟面孔”,才能保证观众对角色的关注。
而技术的纷繁复杂也为演员的表演带来了挑战。对于布洛克来说,尤为如此—在影片里有将近 1 个小时,几乎是布洛克的独角戏。布洛克之前的作品大多为喜剧或情感剧,她几乎没有科幻电影的表演经验,更不用说一个人独自对着绿幕撑六十分钟的戏了。但结果却让卡隆喜出望外,“看桑德拉的表演时,你能感受到其中的真挚。在这个时候,你会忘记任何技术成分的存在。”
如此卓越的表演却是艰辛的拍摄过程的结果。为了模拟电脑动画制作出的光影效果,卡隆的团队在英国松木片场中搭建了一个边长不到三米的立方体箱子,再将由 180 万只灯泡组成的 LED 屏幕折叠后围住箱子。布洛克要一个人钻进箱子,在里面表演。由于进出箱子的过程十分复杂,布洛克常常在箱子里一呆就是十个小时,只是通过摄影机和对讲机与箱子外的导演交流。布洛克回忆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拍摄过程给了她独处的机会,让她“尽可能挖深情绪”,感受到角色的焦虑和惶恐,“对于我来说,在这段时间里,只有我的思考陪伴着我。”
为了拍摄出宇航员飘移过程中高速运动的效果,摄影师卢贝兹基想出了让摄影机高速移动从而拍出相对效果的拍摄方案。在一场戏中,摄影机要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向布洛克冲去,在离她三厘米的位置停下。而在这个过程中,布洛克要站着静止不动。
在过去的好莱坞太空影片拍摄中,宇航员失重的效果大多在 NASA 的“彗星催吐剂”号中完成。这架航天飞机通过高速上升再急速下降的方法模拟出短暂的失重,但其时长仅 20 秒的失重效果完全不能满足卡隆的要求。于是,卡隆请来了百老汇剧《战马》的技术团队。在《战马》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中连接着操纵杆的战马木偶。而在《地心引力》拍摄过程中,布洛克也要像木偶一样由这些技术人员操纵表演“失重”,甚至还要“在空中”平躺。卡隆说,他自己去尝试时,坚持不了几秒。但布洛克却都挺过来了,这要归功于她拍摄前六个月的体能训练。
在一些太空漫步的镜头中,除了演员的脸以外,所有都是由电脑特效制成的。所以,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取代了肢体语言,承载了传递内心情感的重担。为此,卡隆和布洛克在拍摄前特意研究了对呼吸的表演。“在这个角色身上,呼吸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卡隆说道,“它不仅要表现出缺氧的情节,更要传递出紧张的情绪。”
“逆境”和“重生”
用卡隆的话来说,布洛克在《地心引力》中面临的挑战难度,不亚于太阳马戏团杂技演员的表演。“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些,好莱坞的人们会懂得这样的表演有多么了不起。“
对于布洛克来说,接拍《地心引力》的意义正源于这些挑战的存在。2000 年险些在一场空难中丧命的布洛克,连飞机都很少坐,更不用说去拍一部关于太空的科幻电影了。她似乎是想通过这部影片,证明自己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和生活中的挫折。
这也是布洛克短期息影后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先前上映的《特别响,非常近》和《辣手警花》的拍摄其实都是在《地心引力》之后)。2010 年凭借《弱点》成为金球奖和奥斯卡奖双料影后的布洛克,随即就遭遇婚变。奥斯卡颁奖礼后才几天,与布洛克结婚五年的摩托车商、Discovery 频道主持人杰西·詹姆斯被小报曝出外遇新闻。两人在不久后便分道扬镳。生活中的变故使得布洛克决定将重心转移至家庭,她告诉自己的经纪人,短期内不再接拍影片。
“逆境”和“重生”的概念,正是卡隆打动布洛克之处。“考虑到我们两个人生活中各自的处境,这样的主题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清晰和诱人的。”卡隆回忆说。这位导演在 2006 年的影片《人类之子》获得好评后也遭遇了生活上的挫折,妻子带着三个孩子与他分居;其中一个孩子还生了病,要花费巨额的开销。
“这一切都关乎于‘重生’,关于你如何在最坏的处境中放手来获得解脱和平静,”布洛克说,“生活并不会因你而停止。到了最后,你会知道自己并没有控制一切的能力。时间是如此宝贵,难道真的要把它浪费在担心上吗?”
出演过四十部影片的布洛克也希望通过《地心引力》来拓宽戏路,获得表演生涯的“重生”。她的早期作品多为爱情轻喜剧,而她在观众心中也留下了“美国甜心”和“邻家女孩”的形象。尽管已是 49 岁的布洛克一点也不显老,但她也需要为自己的表演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撞车》、《特别响,非常近》以及《声名狼藉》都是这样的尝试。但相比《地心引力》,之前的这些表演只能算是热身。在卡隆的这部影片中,布洛克才完成了真正的突破。
凭借着在《地心引力》和《辣手警花》中的演出,布洛克以 1400 万美元的片酬重回好莱坞一线女星的行列。评论界也一致认为,《地心引力》至少能够为她带来第二次奥斯卡奖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