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 / 巩晓莉 丁杰静
历届奥斯卡“偏宠”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已是常识,但这次能以6:9拿下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三分之二席位(甚至超越第83届5:10的比例),也算是里程碑式的共襄盛举了——欢迎来到2014年的“真人秀”奥斯卡。而较之将小金人颁给《巴顿将军》《莫扎特传》《末代皇帝》《国王的演讲》等名人传记的往届,这一次的舞台追光给了更多凡人:艾滋病患者、黑奴、“堕落”少女、海盗与船长、股票经纪人……这一场“真人秀”奥斯卡究竟由何而起,又将往何处去?在带领普通影迷追寻改编影片背后真实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将与资深影人一起探讨这场“真人秀狂欢”背后的奥秘。
让我们先挑出1/6里的《菲利普斯船长》,看看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如何带来波澜。
2013年10月,就在真正的索马里海盗穆罕默德·哈桑被“拍电影当顾问”的差事诱捕归案被全世界哈哈哈之时,另一部真正拍好的“索马里海盗”电影也正受到全世界影迷的关注——凭《费城故事》《阿甘正传》拿了两次奥斯卡影帝的汤姆·汉克斯亲自坐镇这部《菲利普斯船长》,携手操刀过《血腥星期天》的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又玩了一把巅峰写实,“强强组合”剑指奥斯卡。而就在北美电影票房一路狂飙之后,却传出了《纽约邮报》的犀利质疑:作为原型的菲利普斯船长其实编了个大谎!——这便是真实故事改编影片的魅力之一:在你看到电影之前,已经被它的一波三折、风吹草动牢牢抓住了眼球。
其它5部同样和现实生活发生着激烈的化学反应,火花四溅:《为奴十二年》讲述一名黑人从自由人被绑架贩卖成为奴隶后的十二年煎熬,开拍初期即能看到诸如《如果奥巴马生在一百年前的美国》的评论文章占领各类媒体;《美国骗局》里为FBI实施“钓鱼行动”的“骗子头领”原型梅尔文·韦恩伯格以25万美元将人生故事卖给了电影制片方,并指导饰演他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我告诉他,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任何人看出你的不安。”在网络论坛,关于历史上这场“钓鱼行动”的是非讨论一直热烈开展;而刻画一个放荡不羁的恐同电工从被宣判患上艾滋只剩30天、到后来自救并以冲击医疗体制的方式挽救更多病友故事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更是直抵人心,超越同类题材的故事讲述方式引发空前热议;《菲洛梅娜》呢,只是将镜头锁定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话痨老太太,通过她晚年寻子的曲折过程,几乎让每个观众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冷暖人生及信仰归属;更别提那部让马丁·斯科塞斯被评委激烈指责“Shame on you!”的《华尔街之狼》了——因为他大胆还原了一个股票经纪人的奢靡荒诞而没有明显的批判与鄙视——但谁又敢说他的真实带给人们的震撼与反思不会更大呢?
“美国是一个追求写实主义的国家”,知名影评人毕成功[微博]认为奥斯卡的“真人秀”狂欢由来已久,而今年的集中爆发源于电影艺术的持续走高,“电影产业始终在声音、特效、化妆、美术等各个方面追求真实,才使得它走到强盛的今天——因为我们都知道电影是谎言,但若能在撒谎的维度里竭尽全力做到真实,比如找到一个浑然天成的真实事件,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北大知名学者戴锦华则认为这次的爆发和整体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美国的整体经济没有大的起色,虚构的故事讲诉的空间和有效性就差了,真实的故事就变得更多起来——这样在电影的精神影响层面,会更具说服力。”也有知乎用户认为,这是继近年《国王的演讲》《逃离德黑兰》摘得小金人之后,已经成为成熟流水线的电影产业再一次大规模的“趋利避害”,“大部分的真事电影其实很功利,创作者都把讨好观众当作一项重要目标来完成,所以我们很容易从中体验到感动、悲怆、血脉沸腾之类的情感。因为这些情感最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丧失理智’,从而由着情绪带出不太客观的高评价。”
话虽如此,也并不是所有改编电影都能挤入这场高大上的总决赛,比如由曼德拉自传改编的《曼德拉传》,便止步于今年奥斯卡的最佳歌曲提名,另一部由白宫首席管家尤金·艾伦的真人事迹改编、至少服务过5位总统的故事也没能打动评委,在奥斯卡提名上空手而归。
而这番局面,正和资深影评人周黎明[微博]的另一个新鲜观点不谋而合,“很多片子把一个故事拍出了跟往常不同的气质,这是新的趋势。《菲利普斯船长》的故事本身很戏剧也很惊险,它可以拍得很好看很商业,但最后呈现的却是以小见大,通过孤立案件,看见全球政治的格局,它没有把海盗丑化,而是将他们描述成全球化的受害者——这个过程并不是用台词,而是使用拍摄手法。你会觉得好看,还能想到更深。这是新的手法,猛一看挺商业,其实内在很强大。”在他看来,“真人秀”狂欢不过是今年奥斯卡的表象,而把文艺气质深藏于通俗故事的本领,才是诸位导演大放异彩的源由所在,“在艺术上,今年被认为是好莱坞的大年。大家都以为会入围的真人真事片《曼德拉传》《白宫管家》根本没入围,这是奥斯卡不但在突破以前商业化的条条框框,还突破了自己美式主旋律的框架——如果说以往奥斯卡会平衡商业和艺术,那么今年,虽然故事看上去很商业,但拍得很不一样,完全是一边倒地偏向艺术。比如《为奴十二年》,拍得一点都不像往年的主旋律,它有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这一点也得到戴锦华的赞同,“今年比较特别在于,提名影片没有像去年那样体现美国正面价值,大多对美国正面价值是调侃和游戏的态度——《美国骗局》《华尔街之狼》就是如此,它们的讲述形式相对美国主流电影比较新,以新的叙述方式结构跟现实产生了直接接触。相比而言,像《白宫管家》《曼德拉传》这样以陈旧老套路讲故事的电影,不够新鲜,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密,大家可能审美疲劳。”
所以,独具一格、不人云亦云的表达方式让这6部“真人秀”走到了最后,而它们,又是如何炼成了与众不同?
上文中周黎明提到《菲利普斯船长》的拍摄手法对影片有着重大贡献,正是导演保罗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跃。这一次的他依旧以“手持摄影和快速剪辑”晃瞎人眼,把电影当纪录片拍,早已成了他一以贯之的风格。2002年的《血腥星期天》里,他就是此类风格的先锋:重现1972年北爱尔兰一场游行变血腥屠杀的惨烈画面,影评人称“轰动一时,并将轰动一世”;接下来的《谍影重重2》和《谍影重重3》里他延续此风格,让天马行空的间谍行动显得更具行动力且非常接地气;到了《93航班》,这个同样发生在9·11当天、因全机乘客的自我牺牲而阻止了更多一辆飞机冲向世贸中心的真实事件重塑,并不逊于其他的“9·11电影”,绝对让你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你就站在那该死的现场。”
从男主角汤姆·汉克斯的描述,我们就可以还原一个与众不同的保罗·格林格拉斯,“我原本以为会看见很多拍摄时的移动轨道,一些为辅助制造海上场景而特别设定的姿势啊灯光啊之类的,结果它们都没有出现——是的,导演并没有要设计场景,他只是让我们遇见真实的情境。”另一方面,作为影片灵魂的汉克斯也为这场“真人秀”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海上生活和拍摄都还挺残忍的。”他告诉《今日美国》,他和船员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待在船上,3/4的镜头是在海上完成。此外,这个两届奥斯卡影帝更花了数周跟真正的菲利普斯船长待在一起,回忆那次惊魂之旅,并熟悉他的日常生活,“在海上,天气变化很快,一不小心就会生病,而这份工作对毅力和技能的要求也很高——到最后你发现最初把海上生活想象得过于浪漫了,对于船员们来说,谋生是唯一的重点。有一回我们站在船头一起聊天时,我问菲利普斯,你肯定喜欢眺望大海吧?你猜他怎么说?他说,‘说真的,我已经有35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这些,就是你必须跟他待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才能搞对的细节。”
其他细节也丝毫不能落下。以“劫持货船”这个瞬间为例,饰演“海盗头子”的索马里小伙子巴哈德在拍摄前甚至不会游泳,结果他和“海盗”小伙伴们被送去接受了数月的“海盗训练”:游泳、驾船、爬梯等数个专业项目。而这其中很多人,在晕船等各种状况中“吐啊吐啊的也就习惯了”,最后真正上演了操小艇登陆大船的场景,就像真正的海盗。“这实在是一个非常费时间的过程”,剧组团队后来倒苦水,“就是生生要训练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海盗团队,而且比真正海盗的练成时间又短很多,这受得了吗你说?”
更受不了的剧组主创非《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莫属:男主角马修·麦康纳花费整整半年,将曾经的“好莱坞最著名的男花瓶”“女明星征服者”“德克萨斯爱神”称号通通摘掉,减重30多斤变成一个瘦骨嶙峋、完全不帅的艾滋病患者。男配角杰瑞德·莱托更绝,因为在电影开拍前三周半才接到参演通知,根本来不及以健康方式减重的他,只好以完全断食、以柠檬水和维生素维持生命的方式来最大程度接近濒临生命尽头的艾滋病人形象,同时蜡脱了全身毛发,甚至包括眉毛,即使在拍戏间隙也保持剧中妖媚的变性异装癖形象出入超市,据说连好友探班,也完全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那曾在摇滚舞台上风靡万千少女的音乐帅哥。而因断食导致的脱水、头昏眼花、极度不适,都没能阻止莱托奉献了一出甚至比马修更抢戏的惊艳表演。两位的初衷据说很简单:我们就是觉得,这个故事应该、也一定要被拍摄出来让人们知道。
相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样仅演员就光彩四射的“真人秀”,《为奴十二年》的光环可能更多还是来自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它的意义,正如知名影评人木卫二所言,“如果还把视线停留在肤色之争上,例如同情黑人什么,看这部电影就白瞎了,其实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阐述。绝大多数时候,主人公是一种无助亦无能的状态,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麦奎因作品主人公常见的状态,人生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笼。”
曾经拍过《饥饿》和《羞耻》的麦奎因并没有把《为奴十二年》往史诗的方向上努,在奴隶制这个大概让所有黑人艺术家跃跃欲试的题材上,他延续了一贯的“小人物大时代”风格,“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进入奴隶制的角度,直到我看到《为奴十二年》这本书,所罗门曾是一个自由人,因为绑架而被卖为奴。选择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他。”驻好莱坞的双语编剧潘萌认为,这正是麦奎因独有的高明,“在《饥饿》中,气若悬丝将死的爱尔兰共和军革命者有着一颗山野间奔跑的少年初心;《羞耻》中,最荒唐纵欲无法自拔的纽约客有着最哀伤、贞洁、深情的眼神;《为奴十二年》中,沦为奴隶失去一切的所罗门在麦奎因的镜头下,却比任何一位奴隶主都要文明、体面和高贵。”
《美国骗局》和《华尔街之狼》则成了今年提名影片里个性最鲜明、评价最两极的两部作品,它们以一种明显的浮夸和传销式的喧嚣让爱者深爱、不爱者大骂跳脚。继奥斯卡常客、《华尔街之狼》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被某个保守派评委斥责“Shame on you!”之后,《美国骗局》的导演大卫·欧·拉塞尔也因为“以秃头大肚毁了帅哥克里斯蒂安·贝尔,还拍了一个观赏度并不高的骗局”而惹怒了部分粉丝。
和这些相映成趣的,是两位导演都无条件拥有演员的极度信任,比如扮演股票经纪人贝尔福特的莱昂纳多,就是马丁的死忠粉,“《华尔街之狼》我从看到原著自传喜欢上它到最后拍完,大概有7年时间,我就一直等啊等啊等马丁,等着他答应当导演,等着他组了一个超棒的团队,我想,好,这事儿终于成了。”用跟马丁合作了17部电影的剪辑师塞尔玛·斯昆梅克的话说,“超级信任马丁的莱昂,简直肯为他做任何事。”
贝尔也为拉塞尔做了感人的辩护,“导演和我讨论角色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更出彩一些——最好能是不被大家认出来的那种。对于这个角色来说,假发就像是他的一种身份认定一样,他每天用胶水粘头发,也暗示着这些他自己身上缺乏的东西,正是他拼命追求的——所以大家看到的滑稽感,正是导演的苦心。”
最后让我们以唏嘘而温暖的《菲洛梅娜》结尾。当朱迪·丹奇从《007》里的威严M女士变身乐观坚强的话痨小老太时,她几乎打动了所有的观影人,因为她数次聆听菲洛梅娜女士回忆她被修女院夺走爱子、奔波半生寻子、最终得知他是已故的同性恋艾滋病人的起伏人生,她深知,“那些关于信仰的挣扎、关于幽默乐观的坚守,会让所有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