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白
《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与第一季不同的是,除了收获如约而至的收视率以外,也得到了意料之外的争议,甚至是攻击、挑衅和戳穿之势的对峙。
曾经以跳出美食节目桎梏展现优雅人文情怀的 《舌尖上的中国》,到了第二季因为过于侧重原来的优势,反而浪费和忽视了美食节目本初的美味诱惑诉求,从第一集播放起就遭到了不同方向的“责问”——你到底还是不是一档美食节目,你的人文精神脱离了美食本真情绪还是否有意义,此一季中的美食为什么不再具有诱惑魅力?
上周五播出的第4集 《家常》,对提琴女孩堪称苦难求学史的展示,更是瞬间掀起了观众的吐槽欲。网友表示,不仅展现美食的段落太少,上海红烧肉做法不正宗(让一个漂泊在上海的河南人来做),片中表现的提琴女孩母亲更是“三观不正”——为了女儿学琴,孤注一掷般地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畸形和偏执之爱却在片中得到了极其煽情的展示……
曾经在前两集播出后,自己也表示过喜欢,那时我觉得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若想具有自己特色、跳出原有条条框框,势必要在结构设置和故事细节上颠覆以往,而《舌尖》选择的人文情怀,也正好符合人们越来越在追求平面物质时对立体精神向往的诉求。此时编导承受的指责和误解,必然会随着节目深入播出而得到体谅。
但《家常》却让原本的支持者不知所措。一个苦难的故事值得让更多的人知晓,但在美食中大量密集地植入这种充满价值观输入式的讲述和相当程度上的个人史,都让人无法去面对最后“客串”出现的那碗红烧肉再像以往那样充满食欲了。这好比在社区的露天电影院,放映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即便后者在电影史上再重要,也无法被观众在那样一个场合接受。
其实,哪怕真如网友曝料所说的那样,提琴女孩并不苦,拿着40万一把的提琴、租住1万月租的房子,也不能直接称编导造假,而对凡人生活做取舍后的展示,也是一种导演、剪辑自由,“假”是相对的,而“真”是需要环境和角度的。异乡求学经历、母女相依为命充满偏执的成功之路,在一幕幕刻画中自然会得到世人的品评。
《家常》让人失望的不仅是编导先入为主地在刻意同情和赞美这对母女,更是在一部原本优质的美食纪录片中凌乱而失水准地植入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也充分反映了电视纪录片生存之难,一面要满足观众日渐挑剔的审美,要在固有模式中不断尝试新鲜角度和讲述方式,一面又要承受观众对既有模式的审美思维。一边倒的舆论争议不一定最终呈现的是真理,但尝试苦难展示和对个人偏激的理解,确是败笔之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