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看《归来》没哭 它是纯爱电影

2014年05月22日10:34  新京报 收藏本文     
《归来》海报 《归来》海报

  张艺谋所代表的“第五代”导演,靠的就是“反传统”的美学实验得以崛起;如今,他却回到了他年轻时的对立面。

  我是和一群专业影评人一起,观看了这部张艺谋的新作《归来》。这些影评人中既有曾经经历过“文革”的50后、60后,也有对这段历史毫无切身体验的80后、90后。观看过程中,既没有发生网上风传的不合时宜的“笑场”现象,也没有看到谁情不自禁地为之流泪。也许影评人总是存有一颗理性至上的、不太讨人喜欢的铁石心肠吧。但确实,大家在片中看到了张艺谋的诚意和努力,也感慨于他面对资本和审查的压力。

  张艺谋在《归来》中拍的是“文革”,更确切地说,核心是“文革”的后遗症:人对历史的遗忘。这个题材还不好拍,但张艺谋拍了,而且从《山楂树之恋》开始就已经在拍,我们当然要对他的勇气和历史的担当叫好。同时,这也说明,“文革”在今天的电影创作中也并不是完全的禁忌,而是充满了微妙的弹性。影片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原来的文本时间跨度数十年。你可以看到,陆焉识和冯婉瑜两位主角的名字明显带有民国气息,而作为影片中音乐主基调的《渔光曲》也是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作品,但为稳妥起见,张艺谋没有用丝毫笔墨触及书中两位主角在大历史变迁中跌宕纠结的情感关系,因此《归来》也就难以再现当年《活着》那样的大气磅礴、沧海桑田。

  有人把《归来》视为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伤痕文艺”的回归,实际上《归来》不属于此,它是朴素而隐忍的,是延续了《山楂树之恋》的纯爱电影。它用高超的表演、杰出的影像技巧掩盖了历史,因而也就比伤痕电影更加粉饰空泛。

  有意思的是,张艺谋如他个人所说,在片中选择了通俗剧(又称情节剧)这一模式。这是中国人自上世纪初就非常熟稔、乐于接受的商业类型,从郑正秋、张石川到蔡楚生、谢晋,再加上海峡对岸的李行、刘家昌(他们拍摄了一系列琼瑶剧),中国通俗剧的优良传统生生不绝,所以中国电影从来不缺苦儿弱女、“拖油瓶”的催泪戏码。而张艺谋所代表的“第五代”在上世纪80年代崛起、并成功实现代际命名,靠的就是“反传统”(影像造型、淡化叙事)的美学实验。如今,张艺谋在《归来》中回到了他年轻时的对立面,这是否是一种人到老年后的反思或补偿?

  我以为,从影片低调朴素的影像造型和简约充满意蕴的导演手法来看,张艺谋也许内心深处是在拒绝过火煽情的通俗技巧,所以《归来》呈现出来的艺术调性跟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完全不同(《唐》才是典型的通俗剧)。但其背后的资本力量、市场诉求又需要他“讲一个催人泪下的好故事”以博取票房。

  看《归来》,我一直觉得有点拧巴:它似乎有时候很朴素很走心,有时候戏剧设置又搞得过度巧合(某些失忆的段落)。我能理解张艺谋的苦衷,但我也看得出其内心充满矛盾,所以片方上映前所大肆宣传的“有泪尽情流”的观影效果最终也就无从实现。

  □奇爱博士(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