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青史留名的经典影片,其背后往往有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基础。且不说《乱世佳人》、《教父》之类的小说和电影皆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鸿篇巨制,单是近20余年来名列前茅的影坛佳作,如《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及至去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也均为文学改编而来。电影人对文学作品的青睐事出有因,因为这些业已广为流传的小说除具有群众基础之外,它们也拥有成熟的情节和文字所特有的思想厚度。与全新创作的剧本相比,改编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诚然,文学与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肯定不可能完全忠于小说的叙述与意境,而且“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故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判断。因此,编剧和导演在做出改编时,必然会对情节加以取舍,并加入自己的理解。但是既然你从浩如烟海的书本中选择了这一个,如果不是只为赶时髦或赚取人气噱头,那就说明你起码是认同并欣赏它的故事结构和精神主旨的,所以在改编中也一定会尊重并尽可能地去还原原著的精髓。比如电影《猜火车》,虽然它对原小说的叙事方式做出了很大变更,但却把小说中的迷幻色彩和垮掉一代的空虚、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此来看看张艺谋的《归来》,尽管它堪称近年来导演本人及国内影坛的水准之作——叙事平实而流畅,镜头讲究,表演细腻,情感真挚,令无数观众感动到潸然泪下,可是从文学改编的角度来说,它却绝对算不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因为除了主角的名字及少许情节,《归来》和《陆犯焉识》基本毫无关系。有人说原著中宏大的时代背景和漫长的心灵成长史本来就无法放到一部两三个小时长度的电影里,所以导演的做法无可厚非,好吧,那就让我们暂且把这些搁置不提,只说说电影所选取的爱情这一条线。
在《陆犯焉识》里,陆焉识对父母做主硬推给他的这个妻子本来是一点都不放在心上的,对于冯婉喻从未更改的崇拜与爱恋,他只想逃离而去追寻心灵的自由。是在经历了全无自由的残酷和孤独之后,他才意识到妻子不离不弃的挚爱有多么可贵,正如书中所说:“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可当他再想寻回这份温暖时,冯婉喻已经失忆,一切都无从挽回。当这些铺垫在电影里全都被留白忽略后,我们根本就体会不到那份痛彻心扉,这是人们在爱情中常有的无奈:得到时不懂珍惜,懂得珍惜时已永远失去。如果张导的兴趣点只在小说最后30页的失忆症加黄昏恋,那又何必大费周章去买版权、做改编呢?您另起炉灶新写一个煽情的韩剧范儿故事不是更方便吗?这种做法恰似为了摘取一片叶子而砍掉整棵大树,显得愚蠢又浪费。
文学作品改编一直是张艺谋的创作来源,现在却也成为他的短板。早期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之所以广受好评,其实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本身就比较简单、鲜明,而一遇到线索庞杂、寓意精微的厚重之作,张导就显现出了理解和把握能力上的捉襟见肘,比如把小说《活着》中乐天知命的民族性和对生死这一终极命题的思考简化为自己擅长的对特定时代的批判与反讽。不只是张艺谋,王全安的《白鹿原》、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等也都犯了这个舍本逐末、语焉不全的毛病。至于《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的失败,则源于小说本身的苍白平庸。
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在文学欣赏方面的品位和眼光尚不过如此,要么是选择的作品并不优秀,要么是把优秀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直如将一幅云天万里的中堂大画降格成了一枚微不足道的邮票,在小品充溢的中国电影中要想出现一部真正有情怀、有思想、有分量的史诗巨作,实在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巍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