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老实说,这个标题是偷来的。如果那4个字能替我节约500字的废话,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借来用用呢?“东成西就”,它不光交代了商品的原料与成品,生产基地和返销市场,制作工艺和获利情况,它还暗示了导演李安的成长经历和奋斗过程,它甚至还让我想起了那部同名的搞笑片,围绕《卧虎藏龙》的一切,似乎都带着那么点不可思议,都带着那么点无厘头,正如谁也想不通《东成西就》的编剧竟是深刻到骨子里的王家卫一样,似乎也有太多人想不通,那么平庸的一部武侠片居然能风光至此。
那天看东视重播,结尾上滚字幕,郁闷了半天的同事对我说:“我算是看明白了,章子怡,整个一人格分裂嘛。”然也,作为一个问题少女,我们通常都这么评价。但是,她跳崖了,这一切就都变得意味深长了。Howie认为,那一跳是玉蛟龙对李慕白爱的宣言,而e行者则认为,那是边缘青年对家庭、对社会责任的回归,而我的朋友大豆则还要深刻,他说,所谓“回归”,不如说是一种领悟。“那纵身一跳,是对小虎讲的那个跳崖许愿会成真的故事的回应,也是为了要对得住自己的心的一种决然,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那最后一跳,与其说是为了赴死,不如说是为了复活心愿的达成。”
爱情、家庭、社会责任,这就是东方人看出的东西,但是,西方人怎么说呢,“这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最后的抗争,从这点来说,《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比《霹雳娇娃》强多了。”
呵呵,东方人看出来的忏悔在西方人那里成了抗争,这不是搞笑是什么,这不是无厘头又是什么,但李安的聪明在此就显现出来了。用古代侠客讲新新人类,用西方手法拍东方故事,而一个发散性的结尾,把所有的矛盾和牵强都圆滑了过去。
更何况,《卧》片显然还不止这些,它还有大漠黄沙、徽州民居、京城大院、竹海清风,它还有玄牝剑法、马贼骑术、摔跤角力、凌波微步,我们看着不新鲜,但那绝对是“东洋景”啊。
也许阿拉伯人看不懂点穴或运气逼毒,他们看到那里只会觉得新鲜。但就算如此,李安都没有玩昏脑袋,无论怎样,整部戏还是回到人的心窝里去,这才是李安武侠里最绝的一招。
此外,除了灾难片和科幻片,洋人不可能在生活中频繁地遇上生死抉择。一掌可以废掉情人武功,一粒解药可以救活情敌,易容术又可以冒充他人去探讨人性,如此太多太多。好莱坞最刺激的是谋杀和飞车,更浪漫的挣扎或许就要动用僵尸或到外空去,像武侠片这样吃饭吃到一半就能处于生死边缘,简直疯掉了。
莎士比亚式的对白配土布长衫的江湖儿女,张震的台湾普通话配新疆马贼的粗犷形象(事实上这个形象也因为张震而毫无粗犷可言),玉蛟龙酒店发飙一段,最后一个扎马更是典型文人拍法的武戏,酸气十足,那是什么感觉?Howie说了,那就好像甜薯条配湖南辣椒酱,怎么尝怎么不是那个味道。
但是,我们看着不入眼,老美怎知道这之间的差别。他们怎么知道张震的普通话这么别扭,他们怎么知道中国古人该怎么说话,他们甚至觉得,那个扎马就是中国功夫的经典造型。
诸如此类,多了去了,但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去责备李安。一部给华人这么挣脸的片子,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耿耿于怀它那些小缺点呢。想想那句红透了全球的成语吧——“卧虎藏龙”,那几乎就是李安的内心独白啊。
窦姐姐说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李安看似青云平步,念的是美国的电影学院,接着顺理成章地当上导演,拍了几部片子就直奔奥斯卡。但鲜为人知的是,李安在获得第一个工作机会之前,台湾的父亲因为看不起“戏子”这个职业而与他断绝了资助关系,李安在美国的家里照料家务过了整整6年,没有收入。但李安却一边在家开心地煮饭带孩子,一边在脑子里构思着自己的故事,直到台湾著名制片人徐立功找他合作。如果他不执着,早就改行了,如果他太执着,早就疯掉了。
什么是“卧虎”,什么是“藏龙”,说的正是在家带孩子的李安啊!将心比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心平气和地看待《卧》片的成功呢?
奥斯卡已经结束了,《卧虎藏龙》夺得了四个奖项。我们真是奇怪,一面在骂着,一面却又希望它能夺得个“最佳影片”,这种矛盾的心态其实是很小人的。但既然结果已经出来了,我们也不妨把自己打扮得聪明些。
尽管李安很聪明,照着西方的胃口拍了个很东方的电影,但奥斯卡终究是好莱坞的游戏。《卧》片在奥斯卡的结局是太恰如其分了,给你点脸,但不是大脸,喜欢你,却不是最爱。奥斯卡就是好莱坞,《卧》片的结局就是好莱坞的胜利:“最佳外语片”给你,是因为你遵循了我的游戏规则而且做得不赖,“最佳影片”不给你,是因为我们有《角斗士》。这就像我们可以很宽宥挺喜爱地看大山说相声一样,但这喜爱完全是建立在一种“熟悉的陌生”上的。至于武林盟主的评选,不可能选择周大侠这样的“西域番僧”,角斗士才是“中原名门”啊。
虽然总还会有些断断续续的消息,但我庆幸从此以后,可以少敲那几个字了。作为娱乐版的编辑,《花样年华》和《卧虎藏龙》在过去的300多天里,已经使我烦躁透顶。我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敲下“wohucanglong”这几个拼音,因为我还希望能够练习打快些其他的汉字。(本刊特约撰稿/陈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