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后眼中的30年:电影之旅-我是狂热功夫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12:26  新浪娱乐
60后眼中的30年:电影之旅-我是狂热功夫迷(图)

李小龙《精武门》

  作者简介

  姓名:赵伟

  网名:飞鸿黄

  河北人,1963年9月出生,现在是北京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资深武侠功夫片影迷,曾写作《超级散打王》、《光影真功夫》等。2005年出版《光影功夫》(《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我生于上世纪60年初,按照北大孔庆东(blog)教授的说法,是新中国最幸福的一代人中的一分子。我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风风雨雨,享受着好运与幸福,也承受过困惑和痛苦,从一个小孩长成小孩他爸爸,眼下儿子都比我当年大了,觉得该静下心来捋捋这些年是怎么过的了。

  我是一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是典型靠数字吃饭的人。但我却天生迷恋光影爱好文学,还喜欢武术,是个狂热的“功夫”迷。自从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后,我以“飞鸿黄”作网名,开博客上论坛写文章,跟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们交流,先后写过几十万字的网络小说和随笔漫谈,后来又将其中的部分文字整理归纳,出版了一本关于武侠功夫电影的书——《光影功夫》。眼下,我正在运作第二本《光影真功夫》的出版。

  可以说,我这30年是伴随着“功夫”一道走过来的。

  情怀的缘起

  改革开放30年是从1978年开始算起的。

  在那1978年,你把人民地枷锁打烂,带领着红军上了山------咳,怎么把歌颂毛主席的歌想起来了!

  在那1978年,歌颂毛主席的歌已经没有什么人唱了,我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那年我15岁,虽是个孩子,对这些变化也感触颇深。

  在学校里,我们学工学军学农的活动明显地减少了,老师们都变得紧张兮兮,净督着我们背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还参加物理竞赛。

  我对这些课程都没什么兴趣,在家做功课的时候,经常眼睛盯着课本,耳朵直往外伸。隔壁是下乡归来待业的姐姐,她爱把收音机开得老大,听里面播放的长篇小说和电影录音剪辑。

  这年的广播里出了件新鲜事,以往总被关山曹灿和董行佶他们占据的长篇小说连播时段中,出现了一个慷慨激越,干净利落,胡萝卜就酒嘎崩脆的女声;讲的也不是林海雪原雁栖湖畔起义农民,而是曾被归入封资修行列的传统评书《岳飞传》。开播之后,听者踊跃,万人空巷,评书演员刘兰芳因此被人称作“净街王”。

  这应该是当年最具影响力最富轰动效应的文化事件之一了,对我本人的影响也颇为巨大。

  我最着迷的是刘兰芳在评书中描述的古代战斗场景,什么“顶盔贯甲罩袍束带系甲拦裙”,“旗分八彩,阵列两厢”,“二马一错镫”“横担铁门闩”,“锵啷啷一棒铜锣响”------听得人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手脚直发烫。

  我从小就喜欢文艺作品中表现的暴力,文革期间崇拜侦察英雄严伟才和赵永刚,其后又是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最近还迷上了《追捕》里的硬汉杜丘,认为能三拳两脚撂倒对手而自己又保持英武雄劲的姿态,才是男孩应崇尚的阳刚。而听过《岳飞传》之后,我的兴趣转了,觉得使用中国式武艺的英雄比只会捣皮拳的老外更带劲。

  我想自己后来那么喜欢武术功夫和动作电影,最初的情怀可能就是在那时产生的。

  1979年到来了,我要中考,没太多的时间听评书,连电影也少看。不过这一年有件事给我的印象挺深刻,就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复刊了,某期中有一篇文章,名字已忘记,只记得写的是在香港方兴未艾的功夫片。

  之前看过一部由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摄的《生死搏斗》,里面有大段的打斗,还有科幻、美女和疯狂追逐,非常过瘾,可惜在电视里放过一遍后就再无踪迹。本来以为它就是功夫片,待看过《大众电影》后才知道真正的功夫片到底是什么。

  “功夫”是广东话,其实就是“武术”。表现武术打斗的篇幅超过50%的电影,才算功夫片。那篇文章里好像是这么说的。

  还有这样的电影啊!在惊喜的同时我心驰神往,手心里直发凉,脑门直冒汗。

  更让我激动的是文章中加插了一张剧照,是李小龙《精武门》中独闯虹口道场时的一个场面。李小龙目若鹰隼,含胸拔背,严阵以待,不动如山的神态英姿,震撼了我几十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改革开放30年娱乐大史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