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后眼中的30年:电影之旅-我是狂热功夫迷(图)(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12:26  新浪娱乐
60后眼中的30年:电影之旅-我是狂热功夫迷(图)(6)

难忘录像厅

  录像厅岁月

  到了1988年,我借调期满,从北京回到了保定。不久后领导又把我派回北京学习。其间我看了那部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学会了里面的插曲“颠轿歌”和“酒神曲”,回家给妻子唱过后,竟被夸奖“成熟”了。我知道她这话的意思是说,我脑子里不光只有那些打打杀杀的功夫片了。

  我告诉她,我不光会唱“红高粱”,还会唱“敢问路在何方”呢。

  电视剧《西游记》在当年正式播放,作为其主题歌的“敢问路在何方”随之唱响神州。事后想来,这或许与改革开放10年后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心理相契合吧。

  我这时就很困惑,工作快5年了,却没有一点热情,从北京回来后更觉得一切都平淡乏味;想走不少同学的路辞了职到深圳珠海去闯荡,却又成了家,家里人希望过稳定的生活。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烦恼之下又去寻功夫片看。

  看功夫片这下多了去处,就是坐落在犄角旮旯里的那些录像厅。

  其实,早在看《霍元甲》的那年,市面上就有看录像的场所了,到这时不过数量更多片子更多而已。录像厅里的环境很差,黑咕隆咚,乌烟瘴气,连恋爱男女找地方亲热都不选那里,所以观众大多是些闲来无事的中小学生,像我这样的国企干部还真少有。多年后,我认识了许多港台片研究专家,竟发现他们大都是那里面混出来的。真是英雄不问出处啊!

  录像厅的最大好处就是放的片子多,有时一天能连续放七八部。我是趁上班时间溜出来看,所以看得较少,也就有几十部吧,像《鹰爪铁布衫》还有《英雄本色》什么的。

  我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好几年,其间除了应付工作,业余时间也读读书,为了我那个狂妄的想法做做准备。

  那时有关影视的书好像只有杂志,其他能涉及功夫片的资料几乎没有。在盲目寻觅的过程中,我在书店里注意到了王朔的小说。

  88年正值王朔的“痞子文学”热,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而看功夫片的我习惯善恶分明忠奸对立,不太喜欢他书里的灰色人物。

  倒是歌坛兴起的“西北风”挺对我的路子,因为有“红高粱”的底子嘛。

  1989年,经历了巨大风波的中国大地上,涌来了大量的港台歌星,纷纷举办盛大的演唱会。而我这时已不再恋爱,欣赏不来你哝我哝的调调,没有太关注。1990年热播的电视剧《渴望》倒是看了,不过是我老婆拉着看的。

  这一年吸引我的是北京亚运会,劫难之后的中国通过这次盛会重树形象恢复元气,效果不错。记得后来香港银都机构拍了一部电影,表现亚运会的武术比赛,很活泼很好看。

  奇怪的是我对1991年兴起的“金庸(blog)热”反映冷淡。有人对我这个功夫迷不喜欢看金庸等大师的武侠作品很不解,我却心里有数——因为他老人家书里描写的武打场面太费解,哪有看录像来劲。

  不过,这一年我还真没怎么看录像,原因是在工厂里当上了小领导,不好意思再偷着去泡录像厅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改革开放30年娱乐大史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