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6日晚,著名音乐家谭盾在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栏目做节目时“遭遇”国内著名指挥家卞祖善长达10分钟的批评,拂袖而去。这一中国电视史上首例“嘉宾退场事件”在昨天沪上召开的“第五届金话筒奖电视谈话节目研讨会”上成为焦点。昨天与会的谈话节目不下四、五十个,几乎覆盖了全国每一个有谈话节目的省、市电视台。这些“谈话人”说起自己的“病痛”来句句切中要害。
症状1:贫血国内谈话节目,特别是地方台的自办节目普遍存在低成本经营导致的贫血症。一位编导用“两把椅子两张嘴”来形容当地一档仓促上马的谈话节目。上海的一档只生存了10个月的谈话节目也曾面临“1个司令3个兵,3000块钱办一期”的窘境。
药方:补血。除了资金上的投入,借“外脑”组织策划班子、找“经验型”主持人和“有话”的嘉宾和观众,一个都不能少。
症状2:资源浪费据悉,现在没有开设谈话栏目的地方台已经很难找到了,有人指出盲目跟风、缺乏个性是现在谈话节目的通病,而主持模式、谈话方式包括话题的雷同带来的不仅是千人一面的乏味,更是一种资源浪费。
药方:警惕“谈话泡沫”。鉴于谈话节目在资金和人力上的“高成本”,开辟新栏目前要仔细进行成本核算,找准定位,忌仓促上马、盲目跟风。
症状3:低情商一位编导表示,尽管自己在做谈话节目,但回到家里却没法让手里的遥控器在谈话节目上停留10分钟以上,“电视应该带给观众的快乐在谈话节目上很少看到。”请专家型主持人“坐堂”并不是救命稻草,关键是节目要“知人情、懂人事”,真正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
药方:寻找“以学者的方式思考、以平民的语言表达”的主持人。
症状4:遗传变异《实话实说》是业内公认的“均码型节目”,任何谈话节目都很难完全跳开它的谈话模式和话题。在这种“阴影”下,不少新生的谈话节目往往不自觉地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弱势节目。
药方:提升个性值。“什么都谈,越做越难”,没有个性的谈话节目只会成为王牌节目的傀儡。说别人没说过的,或者说得少而精,在降低了可比性的同时也提升节目自身的含金量。(本报记者 邱俪华)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