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专家研讨会上,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永年先生呼吁文博界专家共同努力促进此项公益事业的发展。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中国,这个让我们为其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骄傲的祖国,她的书画典籍、工艺珍品、石窟墓葬等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文物,如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以及私人收藏中。
这些文物,大多是在近代、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被武力掠夺,或通过不平等交易等方式流失海外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散失在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有
上百万件之多,而散失在各国民间的中国文物,则是这个数字的十倍。
有这么一项公益事业,其使命就是通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联合海内外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文明的组织和个人,广募资金,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祖国。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通过长达半年多的策划与参与,在这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了自身业务的扩展和升华。
11月4日,“海外遗珍图片展”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西湖博览会上开展。上百件已经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的图片,在浙江省展览馆第一次向国内公众展出。这次图片展涉及的国宝,大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因为战争、盗掘等原因流失海外的,还有一部分是以学术研究的方式交流出国的,现在多为国外的博物馆所收藏。
这次“海外遗珍图片展”,以及随后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举办的巡回展览,是“国宝工程”——“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国际公益行动,是在文化部的直接指导下,由北京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策划,并与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共同组织发起的,其宗旨是协助政府,动员各界社会力量,联合国内外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文明的组织和个人,群策群力,广募资金,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文物早日回归故土,同时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事业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资金募集渠道和国际合作渠道。
基金会领导与其他/专项基金总干/罗豪才揭幕
2004年初,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与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交流后获悉,“国宝工程”急需社会力量捐助,尤其是企业参与。国之重者,国土与国宝。这是关系一个民族生存的问题。在全球化环境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也面临挑战。文物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抢救国宝、保护文物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敏锐地看到,这项工程既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公益事业,也与公司自身的价值定位、发展方向相吻合,公司将在运作这项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于是与其积极磋商,策划并促成“国宝工程”-“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里,陈列着上百万件中国文物,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中华文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和载体,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它传播着专属于华裔子孙的民族文化。文物流失,就是文化流失;国宝散佚,就是文化断层。抢救流失文物,就是保护中华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根。抢救流失海外的文物,是中国几代人积蓄的愿望。让流失海外的遗珍回归祖国,更是所有炎黄子孙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情结,更代表了所有热爱人类文明的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积极策划活动伊始,就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现了公司对公益文化事业娴熟而有创新性的工作形象:
——策划筹备“中华流失海外文物信息工程”,通过“国宝工程”支持专家学者、学术机构和民间力量,对国内文物流失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中国文物在海外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对完整的流失文物数据库和追踪系统,这是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
——10月末,英国大英博物馆的15件中国文物失窃。消息传出后,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积极促成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发表声明。声明说,基金会对海外中国文物的状况和命运倍加关注,对于此次失窃的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深感不安。
……
最受公众关注并且正在进行中的公益行动,是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策划并协办的“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活动的宗旨是,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热情,同时让流失海外的文化遗脉见诸于世,重新焕发异彩。从2004年9月到2005年9月,“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已经和将要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专家座谈会、“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中国珍宝图片展(西湖博览会特邀专场)、十城市高校图片巡展、“百万学子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捐赠活动、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香港等地举办的海外遗珍图片巡展和流失国宝文物回归巡展,海内外十城市联动的行为艺术表演,纪念邮品发行、中瑞仰韶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论坛等。
为掀起全国共同支持“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的热潮,此次跨年度的公益活动还将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劝募酒会、公益晚宴、捐赠仪式和表彰大会等活动,凝聚人气,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加入捐资支持的行列。希望通过这些公益行动传播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事业的重要意义,同时广募资金、集腋成裘,抢救更多的流失文物,保护更多的中华遗产。此次“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将从2004年一直持续到2005年,直接参与人数将达到300万人,参加组织约500家,超过300家媒体进行报道,影响人群将达到一亿人。
作为保利华亿传媒控股集团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以繁荣中国文化产业为己任的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凭借保利华亿良好的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利用专业的大型公关活动策划和执行能力,以及一支专业素质一流、创意执行能力出众的年轻合作团队,已经多次在国内外的大型公关活动和文化交流演出中得到好评。如,大型公益慈善活动“2003年马来西亚观音基金会‘玄光妙参’法会”、大型演出都江堰、青城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晚会、大型商业公关活动摩托罗拉V8088手机上市活动等。
这一次,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在与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合作中,再一次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将公司传统经营业务与社会公益事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公司品牌,扩展了赢利空间,还得到了众多文博界专家学者的好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马世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伯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等文博界专家在2004年9月举行的“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专家座谈会上认为,“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是一次深具历史意义的国际盛会,在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以及海内外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在保利华亿传媒控股集团华亿山和水广告有限公司的积极参与和具体实施下,“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各界共同捐资支持,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示范性和促进性。“共铸国宝回归之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行动将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也将得到历史的尊重。
背景资料
项目概述
活动年度: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
年度主题: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共铸国宝回归之路
年度活动:
1.“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专家座谈会
2.“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中国珍宝图片展(西湖博览会特邀专场)
3.“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新闻发布会
4.“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纪念邮品发行、义卖
5.“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新年公益酒会
6.国际志愿者联动行为艺术表演
7.“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十城市高校图片巡展
8.“百万学子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捐赠活动
9.“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回归展(两会代表专场)
10、“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回归展(北京)
11、“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回归展(成都)
12、“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回归展(上海)
13、“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回归展(香港)
14、“共铸国宝回归之路”流失海外文物、图片回归展(广州)
15、中瑞仰韶文化交流
16、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论坛
17、“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公益晚宴
18、“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专题片展播、纪念画册义卖
主要使命:
1、开展系列公益文化活动,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热情,传播民族文化。
2、发表《“共铸国宝回归之路”国际公益行动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力量捐资支持,以用于“国宝工程”的实施。
3、发表《国际共同支持保护人类遗产倡议书》,成立民间国际公益联盟组织寰海国际公益事业联盟。
关于“国宝工程”
2002年10月,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文博界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创意组建了民间公益组织——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这一基金从收集流失文物线索和广募资金入手,不但协助政府追索文物,而且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回赠文物。当那些重点珍贵文物面临再次流失时,基金会将斥资回购,并将之放在国有博物馆收藏。为了确保抢救工作万无一失,基金会聘请了5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作顾问。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成为其第一个捐赠者。
2003年7月5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发布《“国宝工程”宣言》,宣告“国宝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启动的全面、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其宗旨是协助政府,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国内外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文明的组织和个人,广募资金,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国宝早日回归祖国。同时,“国宝工程”关注的并非只是文物实体的回归,而是其文化价值的重现,只有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才能使其永远闪烁中华文明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国宝工程”实施一年多以来团结了一批爱国的有识之士,并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如:2003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博士,捐资回购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这是“国宝工程”启动后,运用民间力量抢救回国的第一件国宝,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一项新的重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