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汀:下面我们请两位演员介绍一下自己在追求真实的关系上,特别是抓到很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表现力的方面的一些体会吧,现在请雷石柱的扮演者于震先生说说。
于震:演得真实归功于导演
于震:我叫于震在这个剧里扮演雷石柱,如果大家看完这部戏觉得很真实的话,确实像导演说的,我以前是对抗日战争没什么了解,我今年30岁,没有三十一二岁,我们朋友之间聊天也不会说很多的抗日战争,而且朋友亲戚之间没有人谈这个事,接了这个我也不是因为说要为国争光,也没有这么想,也许是大导演,大制片人,所以我就来了,而且又是男主角,但是来了以后,我发觉我不太能胜任这个角色,因为一个演员不太了解你演的角色的大的文化背景是很痛苦的。拍摄过程中我也跟导演发过小脾气,好在导演比我大好些岁,他原谅我了。真的不了解,而且这个戏去年七月份就知道要演这个戏,而且我看了这个书了,而且还看了老的战争题材的片子,我不太喜欢打仗,不是特别喜欢看打仗的戏,看了以后,我觉得还是不能了解,而且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让我演一个山西农村的一个农民,而且要说山西话,我确实有点晕了,到那个地方更晕了,不是演戏晕了,就是吃饭晕了,跟我们平常吃的不一样。后来更傻了,因为那个戏越来越难,而且总是对我的戏不满意,我对自己也不满意,因为一个演员演得好坏你也知道,从场工眼里你就知道演得好坏,不用从别人眼里了,我确实是晕了,首先是语言不会说,而且我在学校就是语言接受能力比较差的,人家同学学天津话,山东话都挺像,我只会说北京话,现在拍出来以后我们家人说你说话的时候嘴里像含的烂茄子。
我觉得一个演员演得真实真是归功于导演,导演不断找我谈话,我继续演下去。你也得演啊,不能走啊,就在那儿演,导演给我很多的帮助,还有摄像老师,他们都在帮助我,也快会演的时候,这个戏拍完了。前两天我见何导的时候,我说什么时候抗争胜利70周年,80周年您再找我拍一个,我一定演得比现在好。我十年之内,非常坦诚地说,我真没聊过这个事,现在问我,聊聊当时怎么苦啊,也是这些事,没聊过这些历史,我拍那个戏,我确实感触很大,可能是演不好的压力吧,觉得很委屈,而且还天天吃面条,已经很难受了,当时那种环境,日本人来了不只是委屈的问题,是别人欺负你,你打不能还手,骂不能还口,而且可能明天就被人杀了,我想那个压力比我现在大得多,我至少现在生命没有受到威胁,可能那个状态对了吧,因为本身不像拍别的戏那么畅快,那么高兴,甚至原来演完一场戏会得到组里人鼓掌,现在别说鼓掌,大家说过了我就很踏实了。
这部戏我觉得应该经历,我早经历了对我以后做人或者是演戏都有特别大得好处,有比这个事再苦再压力大的我觉得一般的事我也能承受了,我感谢导演。感谢剧组所有同仁,我希望65周年,70周年的时候再演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
马丽:我在山西生活过所以很适应
马丽:我是马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我觉得我和别的演员不一样,因为我在山西生活过十几年,导演第一次打电话找我的时候,我正在拍片,在外地,导演说有一个片子叫《吕梁英雄传》,在山西拍,前面的《吕梁英雄传》我都没怎么着,一听是山西,我特别高兴。我说导演我特兴奋,这个角色一定留给我,导演说你演地方婆,我当时也没怎么着,我回来拿着本子一瞧,我傻了,因为有两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儿媳妇,还有儿子,你要塑造那个年代的人,还要演一个婆婆,我找不着根,我自己和导演,我说何导,我走道都不会,我怎么弄啊,我们第一天试服装的时候,导演说你们都穿上装扮扮,我穿上那个免裆裤,我半个小时都过不来,我觉得特别可爱,我先从走路开始,可能观众也可以看到,我走路起来拽着走,还有免裆裤,包括我年龄不在婆婆那儿,我就老皱着眉头,只要一说钱我眼一下就立起来了。当然我也知道这个戏特别特别苦,因为山西我生活过,我知道多苦,但是这部戏的苦,我真是用语言无法形容,拍完这个戏四个多月回来,我到现在不敢接戏,人家打电话,我说我睡觉,倒时差呢,我们个戏夜戏特别多。
因为我在山西也生活过,应该适应一点,我在阳泉那边住,他们不适应,我其实也不爱吃面食,有北京的朋友打电话说你山西话说得不错,山西的朋友都说你说的什么啊,哪儿是山西话,其实自己真是用心去演,我拍摄拍完戏也没有这么关注去看,现在这部戏我天天看,导演打电话问我看了没有,我说看了,特别好,也特别感谢导演给我这次机会,感谢组里所有的人,因为我们创作的这些人,包括演员特别齐心,我们特别苦,但是我们在一起特别快乐,拍完了以后,这个楼基本上都是我们包下来的住地,大家一起见面就像一家子似的,就是一个大家庭,每天有说有笑,到今天还挺怀念那个组的,我跟导演说,山西有戏我还要去,我对山西有非常深的感情,我特别高兴自己身为吕梁市的市民,谢谢!
李汀:刚才两位演员都涉及到地方语言和地方素材的问题,刚才有网民说这个戏大胆使用了山西味的话,不少的网民都提到这个问题,再一个因为使用了地方音乐的色彩,表示欣赏,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就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感受,我们请李培森先生说说。
李培森:方言在这部戏中运用得很恰当
李培森:我觉得这种戏有点方言,确实是和整个氛围,和服装,以及和那个地区要表现的内容,如果不用方言的话会损失很多,这种戏用方言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到不到位,很局部的人觉得不到位。这个特色我觉得是他成功的一个方面,当时说方言可能是从领袖人物考虑的,完全还原方言带来的很大的局限性,给演员很大的局限,就是总理的家乡话总是说不好,主席的家乡话,小平同志的家乡话说不好。恐怕那时候做了一个,不要讲方言。
李兴叶:刘少奇说普通话,小平说家乡话,说这个从艺术角度不和谐。
李培森:他们方言了,紧跟着反面的大队长,他是河北人,一说非常非常有色彩,确实是整个有点不协调,还有一个地方音乐的问题,一些地区音乐,有很浓郁的地方色彩的音乐素材,在这些地方,把地方音乐的一些素材大胆用出来对推广地方音乐有很大的作用,那种民族的情感,吕梁人民的情感表现得极其到位,语言,音乐给整个片子帮了很大的忙。这个请朱部长说吧。
朱锦平:这部电视剧让大家了解吕梁
朱锦平:我首先代表我们吕梁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吕梁350万人民,感谢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感谢我们的制片人张纪中先生和我们的大导演何群先生,和全体主创人员给我们拍了非常好的戏,这个戏确实是,现在看确实是非常出色的,因为从我们吕梁的情况,从这个片子开始预告,到30号正式播出以后,从30号开始,每年晚上街上就没人了,都在看《吕梁英雄传》。过去完善饭店里面,八点以后,正是热闹的时候,现在基本上八点以后基本上没人了,回家看《吕梁英雄传》了,包括我们的省委书记,在舞台上陪我们北京市市长王歧山说话的时候,到八点的时候,也说我要看《吕梁英雄传》了。可以说这个是达到了八十年代初一部北京的戏,就是《渴望》的效果,看《渴望》的效果,公安上都没有案件了,这个是在我们当地,包括全省,这个片子出来以后,我给所有的省领导送了两套,大家共同说你们拍了一部好戏,而且这个戏确实好看,能抓住人。我觉得我们这个戏,大家的反应,群众的反应,包括领导的反应就是我们这个戏的生命力。
这部戏应该是吕梁人民抗日战争斗争史诗的真实写照,这是千真万确的,确实是吕梁抗日战争史的一个缩影,确实是吕梁对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一个最好的解释和最好的应征。
第二呢,我们作为全国18个贫困地区之一,虽然这几年比较很快,我们每年的GDP都是18%的数字在增长,我们的财政收入每年都在6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00年的时候我们财政收入只有八个亿,今年是60个亿,现在我们脱贫致富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任务也非常重,这部戏在这个时候播出,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带领我们全区350万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精神支柱的作用确实是显而易见。
第三,这是我们宣传吕梁,宣传山西的一个非常好的名片,因为山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朱总书记到山西的时候,专门讲到山西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也是宣传吕梁,也是宣传山西。所以我们省委书记说,我们是太行吕梁全宣传了,六十周年可以说是我们山西打了一个大胜仗,确实是这样的。许多人对吕梁的了解是从马老先生这本书了解的,过去吕梁人民对革命做的贡献也是挺大的。在抗日战争时期确实起的这种作用,又是延安的后方,但是对晋绥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现在外界的人了解并不是太多,但是这个戏,一下子就让大家了解了吕梁,了解了晋绥,这个确实是对我们吕梁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名片,让大家了解了吕梁,了解了以后,就支持吕梁,关注吕梁,最后帮助吕梁,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确实是这部戏之所以能够让许多的观众,我不知道收视率有多高,因为我们那儿倾注的感情不一样,收视率是很高的,可以说是抗日题材里面,我们收视率是最高的,确实特别真实,有故事性,好看。我觉得一开始我跟马烽老先生谈这个剧本改编,当时有五家,包括张大制片人和我都争这个版权,谁改编,谁做的时候,一共有五家,都比我大。包括有许多大领导打招呼,要给别人,但是为什么给我呢,我跟马老先生谈两点,我说第一,我会认真用心去做,把它做成精品,我的目标是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这是我的目标,第二,我不讲经济效益的,因为我作为政府来说,我是不讲经济效益的,这是我和别人的追求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马老先生也是我们吕梁人,而且我们出的钱是最少的,所有买这个版权我们出价最低的,给了我。
从这个出发以后,我们和中心合作的时候,也是起点,我们就觉得要大投入,大制作,而且是高标准来做,实际上咱们投入也不是大投入,但是是大制作,确实从精益求精角度考虑的。
我觉得这个最起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过去红色经典的改编是招来一片呵骂声,很少有大家都说好的片子,这几年红色经典改编都是走这个路子,改编以后大家一片骂声,但是我们这个片子实现的飞跃,红色经典里我们是一个成功的实践,从文学作品变成影视艺术,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本质上把握了原著的精髓,我觉得我们这个戏出来大家不骂,觉得非常好,确实是山西味,确实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打日本就是那么回事。第二个飞跃是,这种历史,三四十年代,这部小说出来,中国第一部写抗日战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而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发表的一部小说,这个小说和别的小说,别的小说写抗日战争是后来写的,只有这本是取材于吕梁群英会,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发表了,46年成册。当时这个时代,45年46年写的东西,要让现在的人能接受,这要有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从五十年代我们拍了一个电影,反应平平,包括梦妮,我跟她说有一部电影叫《吕梁英雄》你知道不知道,这个电影她都不知道,为了搞这个,我找着看了。但是《吕梁英雄传》跟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接受了现代思想的人能够看进去,看下去,而且能受到熏陶说明影响,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我非常激动。李主任他们说要开这个研讨会,我说我一定要参加,听听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对我们宣传吕梁,我们再准备搞这个片子很有收获的。确实是发自内心地感谢两位李主任,感谢张纪中先生,感谢何群先生。特别是我们的主创人员,在我们吕梁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创造那么艰苦的一部戏,吃了很多苦,何导第一天去,他说对不起我不能陪你吃饭了,其实是我陪他吃饭,他说肚子吃坏了。谢谢!
李汀:咱们对朱部长表示感谢。
[上一页] [1] [2] [3] [4] [5][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