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50年国人与国产电视剧的金婚:历史回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16:28  精品购物指南
50年国人与国产电视剧的金婚:历史回放

《动什么别动感情》

  50 years 历史回放

  1988年,王朔的四部作品被搬上大银幕,使这一年成为名副其实的“王朔年”。随后,看王朔的小说成了最流行的时尚,他创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等语录,也开始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即使挤在公共汽车里也不愿意浪费看书的时间,自顾自捧着一本王朔的小说边看边笑的场景也成了当时“王朔热”最好的证明。那些并没有出生在北京、长在胡同或大院里的人,也开始从王朔的书中对颇具京味特色的市井文化感兴趣,并认真地学起了“京片子”。

  电视剧里的北京人儿

  关键词:王朔、京味儿、市井、赵赵(blog)

  代表作:《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动什么,别动感情》

  当年,王朔几乎像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符号一样横空出世,他的语言和思维逻辑一反中国文学向来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看小说突然成了件时髦的事情,以前觉得土得掉渣的市井流行语也变得可爱起来。而电视剧市场当然不会忽视这个为大家带去笑声的作家。所以,在1992年,人们在电视里看到了王朔首次正式“触电”的作品。

  由王朔编剧的第一部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一播出就笑倒了大半个中国,此外,本片还造就了一代笑星葛优的问世。李冬宝和戈玲北京小人物式的幽默,让大家头一回发现,原来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成为制造快乐和笑声的分子。从这一年起,很多人开始学习在各种困境中自己找乐儿。

  随后,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电视剧《过把瘾》的出现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王朔。曾经玩世不恭的北京小青年开始正经地谈起了感情。而这一谈,则就谈出了一个名导演和两个名演员,电视剧播出后,由王志文江珊(听歌)这两位专业演员、业余歌手合作的专辑《再过把瘾》卖出了十多万盘的好成绩,把他俩一举推向歌坛,成了当年的销量第一。而导演赵宝刚也自此奠定了自己明星导演的扎实根基。

  后来,王朔消失,荧屏上的北京味道一度因此淡了许多,直到被称为“女版王朔”的赵赵出现。在根据她的小说《动什么,别动感情》改编的电视剧里,人们终于再次看到了那份外在吊儿郎当、大大咧咧,内心却异常敏感脆弱的北京气质。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差异的加大、文化程度的提高、欲望的增强,加上中国人一向的含蓄和不善于经营婚姻,很多已婚人士开始面临婚姻危机或是感情出轨的生活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离婚高潮中,出现在九十年代初的第三次离婚高峰数量最多,持续时间也最长,至今,离婚率始终处于攀升的势头。而在人们观念中,离婚早已不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协议”离婚的方式也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每场婚姻都是一场赌注?

  关键词:第三者、婚姻危机、温情、牵手

  代表作:《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金婚》

  在很多国家,离婚抑或是死亡都并不被认为是绝对性的坏事,因为在他们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离婚可以使人重获自由,而死亡则能使人开始另一次生命的轮回。但在中国,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人们忌讳这两个词语,同样,人们也痛恨第三者。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现实中的分分合合在接连不断地上演着,但荧屏却好像一个绝缘体一样并不为所动,直到电视剧《牵手》的播映。

  《牵手》里有着典型的中国式妻子,她符合每个人对于贤妻良母的定义与想象。当然,这里也有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非典型性丈夫和第三者,坏人一词和他们似乎并无交集,他们有血有肉,心疼孩子也向往爱情。所以,该剧播出后一度引起了极大争议和讨论。有人批评其美化“第三者”,甚至有全国妇联的官员公开表示希望影视编导们在拍摄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时,要考虑到国情和中国妇女问题,别让她们花费多年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毁于一旦。但随后根据女作家皮皮小说《比如女人》改编的电视剧《让爱作主》似乎并没有遵循这种规劝。

  几年后,由王海鸰(blog)编剧的《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又相继推出组成了完整的“婚姻三部曲”,而从第三者到内因,再到外力对婚姻的压力则一时间把婚恋危机的话题再次推向高潮:“七年之痒”怎么解决?夫妻间如何取得信任?孔雀女(城市长大的女人)与凤凰男(农村出身的男人)究竟能不能组成美满的家庭?伴随着人们对于这些话题的议论纷纷,王海鸰也一跃成了内地首位像琼瑶(blog)一样吸引眼球的编剧。由此可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电视剧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一部部忠于生活的故事集,它开始变得更有力量。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国热”持续升温,除了最初形成的“留美热”“留日热”“留加热”“留澳热”也相继形成。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后,中国开始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对自费和公派出国的留学政策也做了相应调整和完善,使其变得更平稳、宽松和公平、合理。所以,出国留学的人员也变得更加庞大和鱼龙混杂,而自费留学则成了不少人出国打工挣钱或移民定居他国的首选捷径。

  “走出去”的梦想

  关键词:出国留学、打拼

  代表作:《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危险旅程》《别了,温哥华》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15年前,伴着刘欢(听歌)的一曲《千万次的问》,全国人民都从荧屏上把目光投向了那个遥远的国度,那个制造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魂牵梦绕的“美国梦”的国度。

  曾声称不演电视剧的姜文在《北京人在纽约》中扮演男主角王启明,这激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而切身经历了出国深造的种种艰辛磨难的王姬所饰演的阿春也博得了观众的同情。人们还记住了一个并没有露面人物的名字,他就是这部剧的编剧——曹桂林。

  当年,电视剧播到结尾的那一天,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并不为过,因为在那个没有电脑、DVD,连电视的播出频道都少得可怜的年代里,看电视剧几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为重要的消遣和娱乐,尽管那并不是自己的生活,人们却依旧喜欢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快乐、悲伤。当然还不止这些,《北京人在纽约》还让人们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和从未有过的生活方式。大家想不到王启明靠捡破烂就能捡到那么像样的沙发,同样,人们也不理解阿春教育孩子的方式。而这一切无疑都带着巨大的新鲜感在牵引着观众。

  三年后,同样还是刘欢的歌声,还是直指主题的片头:“最美好的世界在哪里?在你要飞去的天堂;最痴情的恋人在哪里?在那依然爱你的远方;你问我,最深切的思念在哪里?在你那梦回的家乡……”不过,这一次电视机前的人们踏上的则是东瀛之旅。

  与三年前所更加不同的是,在《上海人在东京》的介绍中,人们看到了“大投入,大制作,全程日本东京拍摄,1993年情感经典《北京人在纽约》姐妹篇”这样的宣传字眼。但是,随着电视剧数量的激增、多家卫星电视的启动等因素,此时,一部默默无闻的电视剧想拥有不可撼动的垄断地位吸引到全国人们注视的目光几乎已经成了天方夜谭的梦想,所以,这部故事和演员都属上乘的作品就像一颗没有找到大海的小水滴一样早已被人们遗忘在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进入21世纪后,无论年龄大小,似乎每个人都开始善于并乐于怀旧。所以,在罗大佑(听歌)蔡琴(听歌)的演唱会上人们不仅能听到齐声的合唱,还能看见晶莹的泪水。大家开始重提“雷锋精神”,开始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美好时光和年少的理想,开始为自己的“信仰危机”忧心忡忡。而这一切现实无疑都被照进了电视剧中。

  为死不悔改的理想干杯

  关键词:怀旧、理想主义、青春、血性、信念

  代表作:《亮剑》《梦开始的地方》《血色浪漫》《士兵突击》(blog)

  《亮剑》作为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能得到如此广泛的支持是很多人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当中央电视台以每集65万元的高价从海润影视制作公司买到30集电视连续剧《亮剑》的播放权后,他们也没有想到,这部电视剧会创下收视率新高,不仅超过了央视之前播出的历史大剧《汉武大帝》,也超过了同时播出的《大长今》

  如今转过头,仔细品味剧中的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又不得不承认它的独到之处。对于极度空虚、浮躁的都市人而言,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就好像是雪中送炭,让很多人想到了早已被淡忘的一个重要词语——信仰。

  正像剧中李云龙所说:“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这位“战神”式将军一生的写照,同时也是很多当下都市人最缺乏的信仰与力量。而当大家看到李云龙身上那特有的匪气也能化成理想主义时,大家的内心无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鼓舞,因为他们知道了,还有另一种英雄的存在,而且,这种英雄似乎还离自己挺近。

  就在各地方台对《亮剑》重播还没有告停,《亮剑》的光盘和小说依旧有着良好的销售势头之时,又一部与军人有关的电视剧悄然无声地进入了观众的视野,它就是2007年最为成功的电视剧——《士兵突击》。

  这部以最朴实无华的叙事手法,最接近生活原生态的人物表现方式的电视剧通过最为传统的传播渠道——口口相传的模式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造就了一批颠覆偶像定义的“电视明星”。其影响甚至波及到美国,成为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收视之最,也成为媒体聚焦之最。主人公“许三多”成了各大媒体的封面人物和年度人物,而剧中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更成为很多人最新的座右铭。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炒作,一部可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几乎都不具备的电视剧何以感动了大半个中国?对此,《士兵突击》的策划人和决策者李洋大校说,正是这部剧中所蕴含着的对于许多人,甚至包括他自己都开始变得有些陌生了的“崇高精神”。

  当然,多彩的青春不可能只有一种颜色,所以,当人们在电视中邂逅那些在红色年代中年少轻狂的面容时,看见的是不一样的绿色。就好像《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喜欢的陕北民歌一样,一切都历久而又弥新。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一系列电视剧的流行,则又催生了人们对于北京的“大院文化”和那个发生在红色年代里的事情的好奇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