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思树》导演孙周携主演田朴珺宋宁做客 | |
孙周谈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 孙周谈角色的情感纠葛 |
田朴珺谈《相思树》剧中角色 | 在朋友邀请下接拍《相思树》 |
剧中的夫妻感情“拧把” | 主创回忆剧组生活 |
孙周怀着最纯朴回归心态 | 为60后盛上感情大餐 |
精华视频:孙周携《相思树》主演做客新浪 |
新浪娱乐讯 由深圳市康达富文化传播公司策划出品、导演孙周执导的29集电视连续剧《相思树》登陆央视1套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4月28日17时,导演孙周携田朴珺、宋宁精彩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网友进行了互动。(主持人化妆造型:易茗造型艺术学校)以下是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刚刚在央视一套跟大家见面的《相思树》取得了非常大的反响,应广大网友热切呼唤,我们今天有幸请到导演孙周和两位主演田朴珺和宋宁。
很多人非常喜欢《相思树》,最初我们对这部戏的期待来源于孙周导演,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它阔别电视舞台很多年以后的作品,请问孙导演为什么考虑接下《相思树》这部作品呢?
孙周:是应朋友的邀请。
主持人:是不是尝试做一些电影作品,包括一些广告,让你对电视剧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或者说有了从微微从导演角度的排斥或者说抗拒?
孙周从拍电影开始 时隔多年重新拍摄电视剧
孙周:也不是说排斥,只是自己一直的心愿是拍电影,从做电影摄影学徒开始,一路走上来,走到没法拍故事片,到电视台拍电视剧,等到电视剧拍完之后还是想拍电影,又到电影学院读书。我的发展路数是这样走的,做到电影之后,开始在这个行当里感觉很好了,等于说是自己的愿望、兴趣还有梦想都在这里面。
回过头来电视其实关注的很少,但是我对电视还是有感情的,因为无论如何我的处女作是由电视剧开始的,所以说对电视剧是有一份情感,但是在技术上它确实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东西。我觉得它对剧本、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一点。我觉得电视剧导演的作用不是很大,我感觉是这样的,因为它有漫长的时间可以娓娓道来,只要演员好、剧本好都是可以的。因为它不像电影,浓缩在100分钟内,你要把故事说得特别透彻,并且达到一定的喜剧效果,这确实需要导演在其中做很多工作。电视剧导演在其中承担的任务要弱一点,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不代表别人怎么看。在这样的状态下,自己一直也就没有考虑再去拍电视剧,同时自己喜欢做广告,广告又是一个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载体,久而久之在电影广告里做久了之后,好象觉得电视剧的制作条件各个方面和自己的一些愿望或者自己的要求相差比较远,所以也就不再多想它。一直到这次,制片人希望我出山再去做一部电视剧的时候,也不是说没有考虑,也有考虑,觉得自己这么久不做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和我最初做电视剧是不同的,以前最多也就是四集、三集也就行了,现在动不动就是三十集、四十集,对长篇的驾驭我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顾得过来,剧本的状况能不能走到这样的情况,我确实在这方面觉得吃不太准。再一个制作经费是不是能达到自己的想象,这个我都不清楚。就是怀着这么一种一切都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又回来做了《相思树》。但是做的时候,我是一个只要承担一个任务就会很努力的人,不会说它是电视剧我轻视它,我不是,我会很认真地投入去做。
主持人:当你拍摄完成的时候,最初的这些疑惑或者最初的拿不准都解决了吗?
孙周:解决了大部分吧,我觉得还有很多解决不了。比如说有些戏的展开我觉得应该更好一点,但是这时候可能在制作的经费、周期的限定都决定了只能这样。偶尔我在电视台播送的时间看到一集或者半集的时候,就想起当时拍的时间由于时间等各个方面的条件,我不可能把这些地方做得更完善,看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就会觉得挺遗憾的。你说完全解决了,也不可能。我觉得一个导演永远都是要求很难满足的。只是在全组共同的努力下,它作为一部作品,对于制片人来讲,我觉得我完全任务,我很庆幸无论从制片人还是班子、制作人还是全体演员,我觉得很优秀,大家非常团结,很抱团。
主持人:下面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身边的两位主演。
导演孙周提携新人 介绍田朴珺与宋宁
孙周:一位是田朴珺,是康慧的扮演者,这是她戏中的丈夫宋宁。这两位都是很年轻的演员,演过戏,但都不能说是观众很知晓的,在这次剧中我觉得两个人都很出色,对人物的演绎是蛮出色的。
主持人:请两位谈一谈你们对人物的理解。
田朴珺:一开始知道康慧这个角色的时候,我觉得我不喜欢这个女孩,就像很多观众看完会给我一些反馈的信息,我在网上也会看,他们说这个女孩很现实,很爱钱,很有目的性。生活里我看到这种人我会躲,我很怕一个人做事很有目的性,因为可能我做事是比较随性的人,我身边的朋友也是大家愿意做这个事儿才会做,不会因为什么目的。所以,我看到这个女孩我是害怕她的,后来我觉得既然生活中存在这种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就像我小时候问过我的一个姐姐,他是学历史的,给我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就会问她,这个人是坏人还是好人?她说不是说只有好人或者坏人,长大了以后我才明白,可能有很完美的人但是有瑕疵,不好的人也有闪光的地方。接触这个剧本以后,我慢慢地喜欢起了这个女孩,大家帮助我一点点建立起对这个角色的喜爱,慢慢地把我身上有的一点点优点添加进去,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康慧。总体来讲大家觉得她是一个很真的女孩,很物质,可是骨子里也不乏闪亮。
主持人:这样的女孩是大有人在的,为什么导演一定会选择田朴珺出演这个角色呢?
孙周:其实这部戏在设计这两个人的时候,剧本给了一部分,但是当这两个人存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剧本从编剧手里写出来把不多经过两三年,到了我手里又差不多经过两年,我当时接手要做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戏到底和时下的年轻人有多大的关系?这是一个导演接到剧本必须要考虑的,而且这是个命题作业,它必须在主流媒体里播出,是这样一个关系。我就会想,在那会儿到底有多少人对这样的作品关心呢?这个作品本身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剧本拿过来很不起眼,其实就是家常里短的事情,发生在周围。康凯的妹妹还有从乡下来的小伙子,这几个人的关系,我倒觉得这两个人身上尽管写的有一点时间跨度,或者再早一些年的东西。其实他们两个我倒觉得多多少少有80后的感觉,因为他们本身可能就是这个年龄层的人,他们自身对于生活的认知,对于整个成长期的价值判断和我们这个国家整个的经济变革所涌现得几乎铺天而来的信息,他们在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到底留下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两个人物本身多多少少承载了和现实比较近的东西。这一点,我觉得这两个人在演绎的时候很出色,令到这个戏尽管写的是比较远的年代的故事,但是由于这两个人的存在,令这个故事和现实有了一些关系,拉近了一些距离。我有时候在网上看对这两个人的评价的时候,观众里还是有一些把他们的感觉和这两个人物挂起来,尤其是宋宁的变化就更大了。
宋宁:其实一开始我的角色也是趋于平淡的,一开始演导演发现我身上有一些邪的东西,导演就把我这个角色改成了后来有那么大的转折。其实在农村的时候,我不是一个特别清晰地能把演员一套一套地说出来,我就是凭感觉去演。在农村的时候,我是完全尤着自己的新鲜感一路走下去。在农村,当地朴实的百姓给我的感觉,感觉我跟他们一样。
|
主持人:所以说在拍摄的过程中你是分为两个部分的,有一部分是在农村,另外一部分才到城里,对你来说哪一段对你来说比较难驾驭的?
宋宁:应该是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农村,还有一部分是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开始捣乱,当一个商人,细分是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我都没觉得难驾驭。
主持人:充满新鲜感的还是农村部分吗?
宋宁:农村是充满新鲜感。学生时代因为离我很近,所以驾轻就熟。商人那个年代让我觉得很刺激,因为导演跟我讲了很多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很多人是因为钱最终众叛亲离,不能太多地顾及感情,给我讲了很多故事,听了以后我觉得我很能理解,所以能把他演出来。
主持人:刚才导演在提到拿到剧本之后有两年的时间,其实都在去想这样一个剧本是不是跟时下年轻人思考的或者他们正在经历的有一定的年代、时间距离感。其实也有很多人在写关于《相思树》观后感的文章里,通常在前面提到觉得孙周导演有非常浓厚,怀着对美好年代发自内心的情感的回归的态度在完成《相思树》,甚至有人说这是非常符号50后、60后情结的作品。
孙周:也许吧,因为这个剧本的基础在里面。里面有那代人都很喜欢的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大学校园里非常响亮。
田朴珺:现在又火了。
孙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诗人的魅力所在,是没有年龄的。当时我看到这个剧本之后,因为我有一个改编剧本的班子,我们在一起讨论就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整个这个剧本看起来有点陈旧了一点,因为这个剧本写的是按照生死恋的感觉入手的,你也能看到它是有一个阶段的铺设,多多少少为了迎合时下电视剧的需要,制造了一些巧合或者构成的关系。但是无论如何他在写的时候我都觉得这个作者掩盖不了那代人的情结。其实这几个人物出色或者有魅力能吸引我,可能也是因为在这点上作家写得非常认真。所以这些人物写得很有血有肉,这样才能够感动我。当然,在这个架构里必然会出现一些别的东西,我想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有这样一个存在,所以说他尽管希望迎合时下的方式写,再加上舒婷的诗,仍然逃不过那个年代的痕迹。我当时看的时候,我想会不会被时下年轻人喜欢,当时有人说你绝对要把这个诗改了,我把剧本全部读完之后再做判断,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令作品蒙上了一层非常温暖也好,非常浪漫也好,很理想也好这么一层光泽,这个东西如果抽掉了的话,可能就不称其为一个东西了,它的特点就摘掉了。所以我认为绝对不可以拿掉,只是我当时觉得怎么更巧妙地利用它,将这首诗放在更恰当的位置,对于整个主题的提炼,让它用得更好,所以我说一定要保留它,在我改动它的时候,就把这首诗的用法上和以前稍微有些调整。原来这个诗最早是尚杰读的,我说还是让康凯读吧。
田朴珺:我们都看了原来的剧本,大概只看了前14集,因为我是80后的人,可能跟编剧、导演的那个年代有一定的代沟,如果让我来看这个剧本,突然这个人蹦出来念一首诗,那个人又蹦出来念一首诗,我这代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做作。我就跟导演提出来能不能不念那首诗,因为我看觉得挺别扭的,后来做了调整之后,原来的戏是动不动就出来念一首诗,现在变成只有三段念那个诗,但是这三场戏都没有我,我是像看别人的作品的时候我哭了,我觉得不会做作,不会有代沟,深深打动了我。尤其是我“哥哥”出狱以后,我觉得吴秀波演得很好,虽然跟我完全没关系,但是我看了之后还是哭得稀里哗啦的。
主持人:在我的心目中,我认为那是一个年代人的爱情盛典,认为那是爱情的指向。但是可能不经意的你在人生的阶段碰到爱情的时候会想起那首诗。
网友:说实话,我真的是一个非常少看电视据的人,但是《相思树》是我一直积极热情看完的,一直陷入在剧情里,非常喜欢镜头画面给我们拉开的质感和唯美。其实现代都市人每个人都希望有一段感情,既能够长久执着。但是对于结局,你说过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是不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结局,大家才有回味吧,非常感谢你带给我们的震撼。
主持人:结局的部分是我看网上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
孙周:这个结局,用技术性的说法可能是比较开放的,我在拍这些人物的感觉的时候,我觉得走到现在这个样子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其实我到最后的时候也会想这些事情。有一次开玩笑,后来我在网上也看到,大家也说出来那句话“这两个男人都挺好的,嫁给谁都行”。我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两个男人都很好,都是非常出色、难得的好男人,无论是跟上谁,都会很好。我觉得在人物线索走的时候,晓牧经过一些脱变之后,她自己爱的变化是很大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假如我是为了爱你读了四年大学,如果因为读这四年大学我能丢了你,我宁肯不读”,这个时候我觉得她是很不同的。再往后她又有变化,在网上给别人发帖子的时候说的话又不一样,想当年你曾经说过那句话,一直觉得我当时对这些东西只是听,一直到现在我开始成长,真正悟到这个话的含义。我也觉得这个时候是晓牧真的把他的爱和对康凯的爱的认识靠得更近了。这个时候康凯才有可能觉得得到这份爱是比较成熟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感恩而给予的。康凯站在这个角度上,带着对于上级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又面对晓牧的时候,会按照这样的逻辑对晓牧的。
我跟吴秀波交流的时候,我说你也许有时候脑子要飞出去,也许要回来,但是回来远比飞出去的多。因为这个人是你慢慢看着长大的人,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乡下姑娘,他也是把她当做妹妹一样认识,这个人在生活中,或者按照康凯这个人物发展的时候,我认为是合理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站在丛原的角度,其实丛原对于晓牧的爱,我觉得有一些我自己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丛原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是一个带有成长过来,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有了一定的力量,同时又了话语权的人,这样一个人伴随着中国整个改革的进程发展而来的一个人。我觉得这个人对晓牧的那份东西,与其说是爱,多多少少有一点对于失去的东西的缅怀也好,特别希望再重新获得,他就是在晓牧身上感觉到一股从山谷里吹出来的清风,带着泥土的土腥味扑面而来。对于他这样一个经过起起伏伏变化的人,当他再看到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我的理解,对于这个人与其说是一份爱,不如说是对于已经没有的东西的缅怀也好,追求也好,还是重建也好。我觉得这时候的丛原心里对于晓牧的感觉,这份东西是很强烈的。当然这份东西混淆在对人的感觉里,很难做出一个特别准确的判断。我对于丛原和他的判断上,我觉得康凯是非常诚实的,不像丛原一样有太多理想化的东西,康凯作为一个新人,有一点我特别想描写的,他是一个要把生活当中最平凡的事情一点点地时间去做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很认真,并且他认为这并不放妨碍大计。对于理想的判断,康凯很不同,特特别平实地把自己放在最广阔的平面上,他并不力求把自己非要达到山高人为峰的境界,他没有。他始终是把平凡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非常重,他把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系看得非常友善。这样一个人在衡量晓牧的感情的时候,是随着长起来的感觉,不会像丛原那个人物,一直对于晓牧,从他朗诵诗的时候,我腾空给孙淳说的时候,我说那场戏特别重要,回头一笑你爱她,而且是一个全部非常理想化的过程。但是反过来,当康凯来讲,我觉得尚洁是他特别理想的,琐碎的东西令他丢掉了理想的东西,这对他的改变是非常大的。其实他经过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身边这个小姑娘,怎么能够和尚洁这个人物挂起钩来,这是需要实践的。其实我是很用心地在几个扣里,一方面让晓牧这个人物的成长经过不同层次的变化,尽管是通过每个细节说出来,但是立场变了,以前仅仅是报恩,但是在有些段落里是成长起来的感觉,逐渐将爱和报恩开始有一些分别了。康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从逐渐的过程一直到他认为的,其实我觉得他们两个真正的交汇就是当萧晓牧真正理解康凯那句话“人真的不需要很多”,这是康凯的价值观。
主持人:这也是导演的价值观。
孙周:当两个人很恩爱地在一起,非常松驰地看待生活,我相信幸福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