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集
朱棣带领王忠去了景德镇,明察暗访瓷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地方官关可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被皇上逮了个正着。在朝堂上对质时,朱棣问他为何接了不可能完成的差使。他照实说了心里话,觉得下西洋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从而得到皇上的谅解。
姚广孝也在民间借题发挥,力挺了航海之举,又借着皇上出巡,推动新政广播于天下。
朱棣抓住瓷器一事不放,是想说清楚一个道理:不管官窑还是民窑,只要能烧出好瓷来,就是好窑。他就是要借下西洋,拉永乐中兴的这驾新车,作强国富民的大文章。
宋天一天天长大,他焦急地问母亲:舅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边关六百里告急,西域的帖木儿亲率八十万大军,向大明边境进犯!朱高煦希望父皇下旨,让他率兵西征。
夏原吉却劝皇上,刀兵不可善动。各抒己见时,朱棣却问王忠给郑和运的货到旧港了没?王忠把刚接到郑和上的折子当众念起来,以此转移话题。
第二十七集
朱棣在书房里告诉儿子,当此危难之时,朕的航海壮举,将再显威力。朱高炽这才清楚,父皇让郑和船队西进,就是为了直插敌方的身后,让帖木儿瞻前顾后,不敢贸然。
众王聚集在宁王家里,商议联名上书。要比照洪武规制,各自就藩,与皇上共主大明!宁王等人要跟皇上分天下,让朱棣很是恼火。徐皇后劝皇上,千万不可兴杀伐,他们毕竟是你的亲兄弟。
徐皇后身在宫里,心里却无时不在惦记着长大的儿子们,惟盼他们兄弟能够同心同德。为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皇后真是用心良苦。
帖木儿死了!朱棣以为虽未发一兵一卒,那是因为郑和船队抄了敌方的后路,让其受惊了,这是下西洋的又一胜举!
众人为宁王做寿,周王回忆靖难的时候,皇上为何能直捣南京,一剑封喉。正在这时,朱棣进来当着大家的面让宁王坐在身边,说这叫平起平坐!
王忠宣读了五位王爷横行朝野的劣迹,朱棣当众处罚了他们。新一轮的“削藩”即刻被解决了。
郑和在逛古里市场时,看到特鲁斯有五船上等货物半价出卖,原来是为了不失信对方!做生意如做人,这个道理使郑和很受启发。
第二十八集
夏原吉等人商议北边七省的赋税,朱棣对收税六成不满意,可大家又拿不出什么办法来。小朱瞻基插话,提出放三斗,借七斗的办法,竟让龙颜大悦。
朱高煦去看望父皇,朱棣教导儿子凡事要三思而行,对人要宽厚。
因主管下西洋,朱高炽感到压力太大,事态发展又碰到许多阻力,便想辞去“统领六部总监”之职。夏原吉也有同感,这时朱高煦却愿替君父分忧,替长兄解困。解缙认为朱高煦超越规制,只能祸乱国体!朱棣怕此事引发深层矛盾,故意责罚解缙闭门读书。
朱高煦在慈宁宫看望母亲时说,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干,为将来的那一天做好准备。皇后劝他别胡思乱想。
皇后对妹妹说,总是想起在北平燕王府的日子,那时过得塌实。可如今坐了天下,成了大业,一家人倒生分了。
姚广孝云游四方回到京城,让皇上十分高兴。说起学士们对处置解缙不满的情绪,两人都觉得大明的根基扎在这样的土壤之中,是没有生机的!决定要除旧布新。
第二十九集
朱棣一上朝,众大臣又提及立太子之事,皇上却提出准备迁都北平,让众大臣吃了一惊。夏原吉提醒,当务之急是要拿到足够的银子,才能对变法图新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朱棣比任何时候都盼望郑和的船队归来,早日带回银子,使目前的危机迎刃而解。
郑和告诉特鲁斯,由于大明国内出了一点意外,所以我们的货不能按时运到。真诚感动了对方,不光得到了谅解,还使双方展开更好的合作。
徐皇后去给宋莲芯过生日,这使昔日的侍女非常感动。她和宋天都从皇后那里了解到郑和的近况,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陈祖义率领船队来到鲁艾岛,以台中生意人的身份博得女酋长的感情。陈祖义告诉女酋长,大明船队与郑和都是十恶不赦的海盗,要她提防点。并向女儿国借一个小岛,用于存放抢劫而得的宝物及关押麻那王子。
有人来报告陈祖义正在鲁艾岛,郑和决定立刻率领船队去消灭。上了岛,听到一阵美丽的竹哨,只见几十个漂亮的番邦女子,及一位浑身插满孔雀羽毛的女酋长款款而来。
南轩公向女酋长介绍正使郑和,立刻有人上前将一只花环套到他脖子上。接着,几个健妇几乎是绑架般地把郑和抬到满是鲜花的竹轿上。幸好,吴宣自告奋勇承接了这一风俗。
第三十集
在鲜花和美女的簇拥下,大明官兵在女儿国受到极为热情的欢迎。官兵、船员、商人和当地土著一起喝酒、唱歌、起舞……
陈祖义把被俘的吴宣带到一个房间里,提议双方合作,并明确了利益分配,吴宣默认了。
郑和率领队伍在行进中,遭到了女酋长布下的埋伏。郑和积极抵抗时,陈祖义又杀出来。狭路相逢,陈祖义想生擒郑和换宝船,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郑和边打边退。吴宣乘机逃回了天元号,告诉王景弘等人,郑和可能阵亡了。
脱离险境的郑和乘小舢板回到天元号,制止了吴宣蒙骗部属,企图篡夺船队大权的阴谋。
有的省出现旱灾、蝗灾,各地布政使要求朝廷放粮赈灾。天降奇恶,朝臣们担心此乃天怒人怨之凶兆!朱棣疑心有人在利用天灾做文章。
鲁艾岛上发生的一切,让郑和与王景弘都感到不解。郑和决定将计就计,准备让吴宣再去攻打陈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