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录:电视剧《北平战与和》专家研讨会(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2日15:00  新浪娱乐

  李京盛:今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电视剧创作带有鲜明的年代感,今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表现中国革命艺术继承的,以这样的事件和人物为内容的电视剧在2009年可以说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个显著提升的一年。我们概括2009年中国电视剧特点的时候,这部电视剧恐怕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之作。《北平战与和》这部电视剧就是在众多的以中国革命历程为题材表现内容的电视剧当中的一部,可以说是一部特色比较突出的电视剧,虽然还没有播,可能有些同志已经看到。

  这部剧特征比较鲜明有这么几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北平战与和》这部剧选材的角度,事件仍然是一个重大事件,但是人物实际上是以傅作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以及作为主要叙事中心。这部剧的难度和特点都是体现在这部剧这样一个选材的独特性上。塑造革命领袖,表现将军元帅、伟人,这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来讲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比较得心应手的擅长表现的。表现这样一个复杂的人,国民党有反共的背景,又是抗日有功,最后又是做出这样一个有功劳、有贡献的选择,表现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表现过程,对于电视剧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和表现方式来讲,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为电视剧不像陈主席搞的文学创作,可以把非常复杂的人物性格、内心、矛盾用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始终觉得电视剧把它定位大众媒体,有一定的意义。某种意义上不如文学、文字那么细腻、那么深刻,但是在这个题材的开发上又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难度,傅作义在北平的战与和的问题,他的态度、他的立场、他的选择、他的情感,最后是他的历史功绩,这样一个事件,剧中心在选择这个题材的时候,作为重大题材小组,接触了这么多重大题材影视创作,这是一个挑战,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创作任务。今天看来我们把这个全剧看完以后,我个人觉得创作者,编剧、导演到全体主创人员还是很艰难的翻越了题材所带来的这些创作上的困难,也就是一般意义上讲的,我们克服了难点,它就成了亮点。所以,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在这类题材特殊的开发上,对这类题材有独到的建树和贡献。

  这部剧最核心的地方是抓住了这个人物和事件核心的矛盾,就是“北平战与和”。从事件的历史冲突和人物内心性格的冲突上,突出了战与和矛盾的对立和最终的转化。从历史发展趋势上来讲,战与和这是一对尖锐的历史矛盾,是正义与反动尖锐的对立和选择。从人物内心来讲,对傅作义来讲,战与和对他本身来讲也是最激烈的内心的冲突,选择前者他就是沿着它过去的战犯的道路走下去。如果选择后者,就是放下屠刀。把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放在一个非常非常尖锐的历史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当中来表现和策划,这是这部剧最独到的,体现艺术功力,体现电视剧抓住矛盾冲突来叙事的吸引观众的一种叙事方法,同时又非常符合这个题材的开掘角度,体现出编剧跟导演对这个题材的深入研究和独特把握。

  刚才陈主席讲,它不仅仅是讲了1949年这一年当中的历史,它有广阔的背景,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历史往何处发展?日本人打跑了,和平能不能到来?内战的原因在谁?战与和的问题就是这三年解放战争中,或者说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要决定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决定中国人命运一个最最尖锐的面临的课题。首先内战是怎么出来的,谁要战谁要和,在这部片子当中,围绕着北平和平解放,把这一段历史讲清。这部剧矛盾的徐徐展开,使人能够在历史的坐标上弄清楚我们人民解放战争的性质、必然性,乃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实际上内战不是共产党打的,是国民党一定要打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从它维护反动政府的立场上一定要打的。在历史选择当中,如何表现战与和这对矛盾,这个片子把它徐徐展开,娓娓道来,用人物、故事情节把历史的发展趋势阐述得很有艺术观赏性。

  从傅作义这个人物来讲也是这样,他最开始的时候还是要打仗,还是要战的,最后他选择了和的道路,这个过程片子当中给我们展现的反反复复,也是把这个人物的特殊经历、特殊环境、前前后后的各种选择做了非常细致的铺陈和交代。

  从这样的一种叙事方式上来讲,给电视剧的对人物的复杂性格的刻画,提供了一种借鉴,能够把人物内心的矛盾,这样一种左右为难、前后彷徨、翻来倒去,这样一个过程讲得清楚、明白,而且让观众能够随着人物的思想起伏变化走下去、观赏下去,这也是它很抓人的地方。对题材把握角度是艺术很独具匠心的选择,而且电视剧细腻表现人物内心变化,特别是由一个战犯变成对历史有功的人,这么大跨度的一种转变,能够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能够具有艺术性,丰富了电视剧艺术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和表现方法。当然这里面有编剧的功力,有导演的功力,也更有在座这些演员很具功力的表演。

  第二,抓住重点写战役的冲突和转换,也是也部剧很吸引人的地方。从战转变成和这是历史的地位,一个人物从战转变和实际上是写这个人整个灵魂的升华。前面讲选择前者就是战犯,选择后者他就是一个功臣。把事件、人物始终放在水火不能相容的境地上,恐怕也是我们对矛盾设置上的一种极致的表现。最后,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结局,通过傅作义这样一个人物最终的表现,还是揭示了历史规律,就是正义战胜反动,个人服从选择了历史发展趋势,这就是大义,这就是那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给我们揭示出来的历史发展规律。由战变和的过程,傅作义始终抓住一条,就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战与和的转换不是一个人的一念之差,不是一个人一时的情感冲突,也不是写历史人物冲冠一怒为何,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转换是完完全全按照以战争赢得和平、以战争打出和平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铁的规律来写,这一点我们上次研讨会也讲过了,按照历史唯物革命观,这一点还是很牢固的。现在文化多元思想解放之后,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对人物,包括对傅作义这个人物的各种研究也有很多很多,包括对北平和平解放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包括对傅作义这个历史人物,把他转变因由的各种分析,说法很多。但是这部作品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个角度出发阐述历史,再现历史,这是科学的。

  最后,最近在电视剧创作上从整体提高质量的角度,我们提出三个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电视剧创作上,能够把思想性更多地融入艺术性,能够把娱乐性更多的带有文化性,能够让教育性带有更大的观赏性。革命历史题材更加还要强调把思想变成艺术,因为革命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含量、思想财富已经成为我们公认的思想宝藏,把这些东西用影视的方式表现的时候,它的思想内涵、思想高度是不缺乏的,缺乏的就是如何使这个东西艺术化,把思想变成艺术,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传达这些思想,用艺术的方式让这些思想感染人。《北平战与和》这部题材在让思想变成艺术,让革命历史变成艺术,在这一点上交出了自己可贵的努力探索。

  最后,希望这部剧大家能够很好地观赏,能够得出各自的收获。

  王丹彦:李京盛司长从当前电视剧的创作和未来发展走势上分析了这部《北平战与和》的份量、经验、价值。特别是它仅仅抓住了关键历史时期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的转化各个,比较有血有肉地诠释了在这样一个时期的大背景下,如何历史人物选择历史规律的作为,从这样一个角度众多的和这个题材相关的电视剧的展示中,选择了一个独到的角度,而且使电视剧有一种更加深刻的能够具象表达历史规律,这是非常可贵,非常有难度,就像李京盛司长说的超越难度之后的亮点,我们很期待。

  范永戈:我按照主持者的要求写了文章,

  我给这部电视剧送了八个字,叫诗史互证、情信兼备。

  在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更多谈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打出了一个新中国,这当然是最基本的事实。殊不知,在这“打天下”中也有通过“和天下”取得的胜利。北平的和平解放即是一例。把我国最重要的文明古都毫发无损地交给人民,在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北平战与和》突出了一个“和”字,将傅作义的“取和”作为主线,完整、清晰地还原了北平解放的全貌,也把一个顺应潮流、深明大义做出了符合历史抉择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的崭新的荧屏现象推向在观众面前。作为一个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它达到了诗史互证、情信兼备的新的高度。

  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应当恪守的“大事不虚”即必须是“信史”的原则看,《北平战与和》无疑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全貌。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已经全面占领了东北,淮海战役也已打响。华北,仍是蒋介石最后要坚守之地。剧中,他几次飞临北京坐镇指挥,当已得知中共的首脑机关迁到华北,他命令傅作义的部队偷袭首脑机关,企图在这里开辟一个战场,以挽颓败之局。但此时的人民解放军早已由弱势转为强势,装备人数都已经超过敌方。特别是中共中央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蒋介石未曾料到。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率几百万大军入关之后即对华北的重要城市实现了城空分割,北平已城一座孤岛,平津战役胜券在握。此时连国民党的有识之士也都已经看到了国民党的败局已定,无心作战。而作为华北最高“剿总”的最高领导傅作义,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和谈”的决定,既是明智之举,也是迫不得已,没有大兵压镜,没有整个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的进展,傅作义也难以做出这样的决定。电视剧细腻地表现了傅作义从拥蒋到脱蒋的过程。先是陈布雷的自杀强烈地刺激了他。他非蒋介石的嫡系,暗中又受到保密局的监督。“固守”阶段,他的部队连连失败。剧中写了两次他在指挥所接到部下的电话。一次是郭景云在指挥所跟他通电话,在电话里传出来35军军全军覆没,郭景云自杀的枪声。第二次是陈长捷在天津指挥所里被活捉。面对他的作战指挥室地图上已被小红旗插满,傅作义和谈的决心才能够由犹豫到坚定。这就从大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上做到了尊重历史真实。

  《北平战与和》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是对傅作义这个人物的成功刻画。电视剧表现了傅作义作为一名国民党高官他所具有的难得的气节、义气,甚至连蒋介石都不得不佩服。个人品质在他的历史抉择中也是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傅作义顺应潮流和民心,尽管做出抉择异常艰难,但是他要成就伟业和为历史留名,他回绝蒋介石让他一个人逃到南方去做东南最高行政长官时的理由,如果我甩下几十万军队和二百万北平市民,我自己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在给毛泽东的和谈电话中最终提出不保留军队,表示的也是没有任何政治意图和个人荣辱进退的考虑。从而使谈判的基本条件达成一致。坚持古都北平不因国共两党交战而被战火焚毁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这是傅作义的历史眼光,也是傅作义一生最大的亮点。

  剧的叙事张力在于整个故事中没有回避傅作义的内心矛盾,比如他在秘密状态下和共产党谈和时也做了三手准备,一是打,二是撤退到归绥,三是和。傅作义的多次反复,尤其是在中共权威人士公布的头等战犯名单中有他时,对他打击非常大。他摔东西,大喊王秘书出去,又把崔社长招回来,说不谈了。随着形势的变化,打和撤他都放弃了。剧的重场席是深夜召开的高级军官会,会上公开了傅作义的免战宣言。不是由于大兵压境,也不是图共产党的官,主要是对战争的意义表示怀疑,他要代表他的兄弟选择一条新的道路,战与和都抛开个人的生死。他说谁叫我的名字叫作义呢?与此同时南京的蒋介石和宋庆龄却有另外一番对话,蒋介石仍然认为民众就是愚昧。作为政客和独裁者的蒋介石一方面对傅作义暗中监视,一方面又派徐永昌到北平看他,带胃药。又让儿子蒋纬国到北平,更多是探虚实。送走蒋纬国之后,傅作义自言自语说我只能负蒋介石,三次谈判终于有结果。所以,《北平战与和》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揭示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也充分肯定个人品质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所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最终在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宣布“下野”后的第二天,即1月21日签署了《北平停战协议》,历史文化古城避免了毁于战火。傅作义也走向了他一生最大的胜利:不是打仗,而是和平。《北平战与和》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能够站在历史的高点,提取独特的视角,做到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负责,同时也对现实富有启示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这样一部以和为主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可以看作既是别开生面的,也是当前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