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录:电视剧《北平战与和》专家研讨会(6)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2日15:00  新浪娱乐

  确实,规模大、容量大、气势大,这就造就了这部献礼大片真正可以堪称大片的理由,这是第一个我的意见,这是向共和国献礼的一部大片、一个成果。

  第二,两重意义。一个是从专业创作的角度,一个是从艺术的角度,谈34集电视剧的意义。从专业创作层面,我个人感觉至少有四个突破,我是有非常强烈的感觉:

  1,题材突破。什么叫题材突破?关于建国,关于此前内战、三大战役,这一类相关绕着傅作义起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绕着外围转的平津、淮海相关的历史事件,影视剧创作非常多,题材也涉及,有的是多次出现。但恰恰就是北平起义这么大的事,60年来,至少在影视剧在银幕和屏幕上还没有这么大体量的正面展示,更不要说我刚才说到的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潜伏在底下的那些,除了野史里出现,正史里没有见过的东西,这是题材突破。

  2,认识突破。的确这个剧有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就是陈主席经常讲的,在我们同类题材和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当中,多少有一点主导立场,而且这个主导立场基本上或者站在国民党的角度,我不客气地说最近有一些地上、地下这一类的片子,多少有一点避开历史的本质,好玩、好看,有时对于解构和颠覆传统的历史,有一些新奇的东西,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可能有一些好玩、好奇的东西的满足。但是从认知、认识的意义上来讲,多少有一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似乎把国民党残害人民本质上的东西过滤掉了,这也是一个偏颇。要么完全站在宣传的角度妖魔化我们的敌方,就是国民党这一方,或者是脸谱化,或者妖魔化。特别是在认识上,甚至我们相当多知识界、文化界的人也多少有一点对历史人物,对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脸谱化和妖魔化的认识。

  这部戏重大的意义在于认识上的突破,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而且是深刻的真实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告诉我们,不要简单的按照宣传的站在我党的角度,或者是站在美化国民党的角度,丢掉历史本质的角度,简单化地去做肯定或否定的认识判断,而是应该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什么层面?就是片中陈逸恒先生所扮演的傅作义,多少个场合在转折点上,在他内心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他的那些具有哲学意义上的表达。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而不仅仅的是党国利益的角度,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突破。因为站的这么高,认识上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水准,在创作上首先是题材突破,然后认识突破。

  3,叙事的突破。这一类的片子我不太准确地概括,在创作上有两个叙事的模板。一个模板就是以大写大,也就是宏大叙事当中,更多的是以面为主导,铺开一个大面,让众多的点构成解读和叙说这个面上实际上作为注脚性的,每个人是一个小点,为一个宏大叙事的面做一个注脚。这一类的东西可能气势比较大,但是很难深下去。还有一种写法是以小写小,我们很容易抓住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的一个故事、一个场景。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两种模式,而这个剧在叙事上有突破,是以一个核心人物作为主线、主点,既是点又是线,把面上的东西作为背景,实际上这个叙述方式就是李渔主任的立主脑、删枝蔓。李汀主任应该下了不是一般的功夫。因为如果让我做这个戏,我很容易做成两个极端。要么完成任务,为了把历史的面铺开,方方面面的人全都码进去,这里都是主角,都是三排前。结果第一方阵的主角23个,第二个方阵的主角是56个,在电视剧的创作叙事当中是经常见的情况。好处是该有的都有了,家属挑不出毛病,都出现了,至于是不是满意是另外一回事。或者干脆避虚就实,把面不要了,就要一个人,但是很单薄,历史的全景很难出现。它的巧妙之处真是立主脑,抓主角。这一点也很冒险,虽然傅作义是事实上的主角,但是至少我有框框,假如我创作,写这个本子,很可能还把傅作义作为第一方阵的配角。为什么?我惯性使然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排,应该在主席台,尽管傅作义很重要,但还是穿针引线往后放,这是我习惯性的思维,能够把他突出在前面,把毛泽东、周恩来搁在后面,这是在叙事上应该说有胆有识的。

  4,人物突破。因为大胆采用了傅作义作为核心点、核心线牵连其它,这样这个人物就立起来了。我们看到一个饱满的、有血有肉的不仅仅是脸谱的很妖魔化的傅作义,而是一个真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历史的缩影、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有史以来中国影视剧银幕和荧屏上第一个最光彩的傅作义形象,以往的傅作义我没记住,也可能会有,至少我没记住,作为观众来讲这是第一个塑造的,在共和国建国60年的大典之前,这个人物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

  这四个突破是从创作角度来讲。

  另外一个意义是社会意义。这个戏至少我觉得梁崇社会意义是重大的,第一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第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革命史的优秀教材。这个戏太生动,甚至可以改写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有什么东西比这样生动的大片更具有教材意义、教育意义?很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现代史、革命史教育的生动教材,这个戏值得大推特推、大写特写的一部戏。

  第三,简单谈一点三个层面。这个戏在创作技法上和叙事上之所以能取得一些突破,它有三个方面的设计。在设计上它是有层次的,这三个层次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由远及近,非常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这就是这部戏非常宏大又精巧的一个情境设计。一部电视剧和戏剧一样,虫我有限的戏剧知识和电视剧知识而言,今天中国电视剧创作如果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在于创意缺失,而在于执行不到位。有很多好想法,题材突破、认识突破也许还能找到很多,但是在往叙事和人物上走的时候,在形式上就走样了。为什么?一个很大的问题,情境设计出了问题,就是我们戏剧的功力不足。而这部戏,这么复杂的历史,张弛有序,它的情境设计非常到位,就在于它大情境、中情境和小情境结合得非常有机。刚才张德祥主任说感觉傅作义的个人命运和脉动,和时代的命运脉动非常紧密,他的势、义、智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大情境、中情境、小情境一定要找到内在逻辑的统一,找到这一点就到位了。从大情境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之后取得抗日胜利之后陷入巨大的内战,古老的东方大国,960万平方公里,几千年文化承载的世界上的伟大民族将走向何处?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是二战之后整个改变世界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而最后的决战就在北平一战,而用和的方式解决,也很神奇。从大情境来讲,它是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在东方古老大国上的一个显现,这个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走向何处,这是一种考量,打问号的,这是一种情境,这时发生的情境是大情境。中情境就是国共对决、对峙,两个阵营的激战,通过各社会阶层,国共两大阵营的对决和对阵,这应该说是他的中情境。小情境就是傅作义夹在这个漩涡中,一个漩涡中他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他非常清楚,决定着这个古城的命运,进而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甚至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他的一举一动那么慎重,他的每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就非常巨大。他的小情境我们看起来就是傅作义和女儿傅冬菊,傅作义和他的部下柯军,傅作义和蒋介石,和蒋纬国,傅作义和他的战友们、老部下们,等等等等,这个小圈子构成了他具体的生活的小情境。这三个情境肯定是有顺的地方,也有逆的地方,这个戏妙就妙在它找到了一个共性的统一逻辑,就是一定要选择一个最有希望、为有智慧的一个结果,这是他的最终目标。但是同时他非常清楚,要给每一个情境激烈的几乎找不着出路的一个巨大的冲突。这样每一个情境都有顺和逆两个剧烈的冲突,最后集结在傅作义身上,这个人物的分量就格外放大和加重。这是情境设计的巨大成功。

  最后,尊敬的王伟国老师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结论,就是史诗品格,我再简单把我的史诗品格用四个字做一个小小的概括。第一是史,第二是诗,第三是情,第四是思。这也是我对大片历来的一个观点。作为影视剧大片离不开这四个字,首先是历史的史,你是一部信史,是一部令人折服的信史,历史真实是前提。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历史的分量和历史的真实感带来了历史说服力,令人信服,这是前提。而且历史的容量也要足够大。第二,要有诗,要有框架,一定要有一个壮丽的框架。一个艺术品要有架构,这个架构表现在整个剧的除了大结构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元素上。比如说它要有超越性的一些景观。我们看到了有雪地,有古城的一种非常壮阔的景观,有西柏坡的景观,还有看起来是闲来之笔但是很有意味的,比如像马、车、飞机,这些具有动感的东西看起来是闲来之笔。包括仪式性的别离、送行,一些群众性的场景,这都是把一些激烈争斗当中稍微放开一点,给它一些诗意的放开,搭上一些与主剧情没有关联的闲来之笔,它实际上从剧作的意义上来讲,戏剧的角度来讲,反而是一个成就史诗意义非常重要的一块。包括音乐也非常重要。当然我还有一点不知足,我认为还有空间,现在感觉还是稍微紧了一些。如果大开大合,可能诗的感觉,史诗的意味会更强。黄老师也说到傅冬菊的设计,为什么不让傅冬菊在学生运动中,在媒体中,在一些更大的场合中出现?其实这样拉开以后,当然可能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也可以理解。第一个是史,第二是诗,第三是情,战友情、父女情等等这些情感。情感表达也是不错的,很收敛、很控制,没有让它泛滥,但是有内在的一种震撼力和感染力。第四个是思。这里边所谓战争哲学,的确一部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浮想联翩的启示和启迪,它的回味是长久的。

  再一次向34集的《北平战与和》即将隆重问世表示诚挚的祝贺,谢谢。

  李汀:我说两句话,第一,感谢各位专家在这么繁忙的时间里能够抽出时间看34集的电视剧,特别认真看了碟,而且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讲出深刻有见地评析的道理,这些道理我一是非常感动,二是特别受启发,使我们以后再能够搞好这一类题材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第二,还是感谢。感谢这部剧从创意到制作过程中给予关注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这次戏从创作到拍摄前后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我们当时做这个创意的时候,是2006年3月开始启动,当时包括我最后采访傅冬菊,傅冬菊在世时候最后一个接受采访的作者或者是记者就是我,前后三次,一共十个小时,在北京医院还有在她崇文门的家里。这部戏是一个很艰难、很困苦的创作过程,包括拍摄的过程都很艰难困苦。其中艰难之处很重要就是如何把握刚才各位老师说的那些难点。

  当时在讨论剧本的时候,京盛司长、丁老师、王老师主人第一次在讨论这个题材的意见时候,我们听完以后感觉压力不小。现在大家看到的难点可能是亮点,当然还需要经受观众的检验。但在当时会动摇我们的信心,因为确实怎么表现这一段?傅作义能不能当中心人物?什么样才能保持一个正确的导向,又是体现了唯物史观。这些问题的分寸感交织在一起非常难下决心,可以说第一稿出来距离较大。我们要感谢丁振海、王丹彦等专家,当时在讨论这个剧本的时候当时给了指导意见。而且还要特别感谢京盛司长,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讲了四点之后,最后一点是傅作义作为中心人物是可以的,我记得特别清楚。各种矛盾集中在这儿,傅作义面临那么多矛盾,他最后选择了走人民路,选择了跟共产党走。跟共产党走,说明就是人民所向。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结构,戏怎么拍?各种复杂的原因作用在傅作义身上,最后迫使他这样做,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战况的对比、政治力量的对比、复杂形势的变化,包括傅作义身边的人,包括女儿和很多共产党做工作的影响,错综复杂的作用下,最后傅作义做出了选择。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兵临城下,不打就不行了,他肯定投降,那这个戏就很难写的好,那北平和平解放这个事情就不是历史发生的事。就像阎锡山,照样是大兵压境,但太原最后是打下来,而且是打到底。当时李司长把大家的意见集中了以后谈了一点,最后给我们以信心。李司长是在中宣部做做文艺局长,在把握上真的由衷的感谢和钦佩。包括最终审片的时候,丁老师、李司长,就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上,辩证地把握这个度,怎么样能够做到越过难点,把握它的主导意识不发生问题的情况下,使这个戏更接近于客观的历史,怎么样更深刻、生动体现民心所向、历史的趋势和丰富的人性、丰富的人物,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了特别好的意见。我们完全遵照重大办提的非常宝贵的意见进行了两次全面的修订,包括大量的台词上。所以,今天特别要感谢李司长和“重大办”所有抓家对这部戏的帮助和提出的宝贵意见。就像各位老师说的,重大题材做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艺术创作上得到了很大的指导,使我们在辩证把握这些问题上增加了信心,也看清了方向,这一点应该特别感谢。

  我代表几位演员一起向各位老师的辛苦表示真诚的感谢!

  另外,感谢今天来的几位杂志、报纸的编辑部的主任,都是长期和中心合作的很好的媒体朋友长期给予我们的支持,希望在这部戏上给予支持。

  王丹彦:第一,感谢各位专家为我们今天奉献了这样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智慧碰撞的专家高峰研讨会,涉及到今天电视剧发展到现在很多前沿问题、高端问题和难点问题,而这部戏给我们很多启示和经验。今天专家们梳理得非常精彩,非常感谢。

  第二,感谢国家级电视剧的制作团队,再次奉献了一部经典力作奉献给荧屏,预祝荧屏播映成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