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台词成焦点 话题力度不给力

2013年05月21日11:36  北京晨报
《宝贝》剧照 《宝贝》剧照

  编剧六六以往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话题性,但正在江苏、浙江等卫视热播的《宝贝》并非如此,明显跑偏了。从各种反馈看,“台词很黄很暴力”成为了被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宝贝》的最大卖点,而通过70后、80后、90后对“育儿”的不同态度,反思三代人的情感困惑以及预期的引发放开二胎政策的讨论等,这些六六的创作初衷却被淹没了……对此,独扛宣传重任的六六颇感无奈,“现在宣传都想走捷径,这么宣传反而会误导观众,有人骂我‘你这个骗子,不是说大尺度吗,怎么看了好几集都没有呢’?”

  质疑:台词很黄很暴力?

  回应:日常生活常出现

  《宝贝》尚未开播时宣传就在大尺度的情节和台词上大书特书,这或许是提高收视的“灵丹妙药”,但同时也注定了该剧开播后的舆论走向。

  “对不起,我得回家,太太排卵了”已经获封年度请假神语,雷佳音饰演的90后陈QQ更是在一夜情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问“你罩杯是多少,B?要不我量量看?”“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你!我就想跟我亲的人爱的人永远在一起!对对,再下去一点!”……诸如此类的台词,剧中频频出现。有网友声称,晚饭后跟家中老人一起看《宝贝》,看得面红耳赤。

  对此,六六表示很困惑,“这些台词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对话中出现的,是非常真实的,但是为什么出现在电视剧里,大家就没法接受了呢?”六六分析说,可能是大家已经对国产剧中那些不接地气的对话产生审美惯性了,这些词儿如果出现在美剧中又将如何?这反倒让她更加坚定了写贴近民生百态、新鲜活泼的剧。

  而对于《宝贝》合家观看会面红耳赤的说法,六六也不认同,“小孩子们懂得很多,不要老是把他们当傻子糊弄。你是愿意对孩子用隐瞒避讳的态度,还是与他共享信息,平等交流?社会发展到今天了,还想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人父母的方式对待孩子吗?”但六六同时很清楚,这部剧不太能吸引中老年观众,反而是年轻人更爱看,“从播出效果看,追捧的都是年轻人,一些年长的观众,看这部剧时有一些陌生感和距离感,比如他们不懂‘微信’、‘iPad’等年轻人玩的东西,所以便放弃了,这点我很清楚。”

  制片人吕超回应说,《宝贝》传达的都是生育正能量,公开讨论没问题。“其实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确非常关心何时抱孙子的问题,逢年过节和年轻人在一起聊的最多的也是这些话题,和老人一起看剧中人备孕,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宝贝》拍摄前,演员们都去妇产科医院体验生活,了解备孕夫妻和孕期保健知识,很多人也都把排卵期挂在嘴边的。”

  质疑:不如前作有力度?

  回应:早期作品最自我

  六六凭借《双面胶》一战成名,在《王贵与安娜》和《蜗居》后奠定了一线编剧的地位,但最近的两部作品《心术》和《宝贝》遭遇的质疑颇多,无论是从剧情本身,还是从直指现实的力度,均不如前作。

  六六坦言,早期的作品一定是最有力量的,“早期的作品没有技巧性,它不用讨好任何人,它就是敢于直面社会的惨痛或骄傲,它是最自我的一种体现。但这种作品有个问题,市场碰巧就认可了,你就出来了;不认可你就淹没了。近期国产电影市场有个大爆发,很大原因还是因为它是有市场调研、有细分,经过精心的包装和制作,这才叫市场的诚意吧。早期的作品像是天生神力的小子去打世界,赢了就赢了;现在更像是一个经过修炼的、受过教育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了。但有时候“过度教育”也不是件好事儿,凡是刻意的都是失败的,随性的初衷加上认真的制作是最容易成功的。”

  截至目前,六六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王贵与安娜》,但好像观众的反映比较平淡。“观众有时候需要的是刺激,不是耐品,岁月留下来的往往是后者。”

  质疑:年轻演员戏不灵?

  回应:角色把控不准确

  此外,有关《宝贝》的争议还集中在演员戏不灵、主线不明、植入广告等问题。六六都一一进行了回应。“我以前不觉得大腕儿演员重要,现在看来倒不是腕儿大腕儿小的问题,而是有经验的演员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把控很准确,年轻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不到位,他自己走进去都需要时间,造成对角色的诠释飘忽不定。比如,现在银幕上还是刘德华和梁朝伟,明知道年龄不合适,但还要找他们来演。创作者必须包容年轻演员,给他们机会去成长。”

  而对于《宝贝》擅炒概念、剧情松散等声音,六六坦言,“我就不是以剧情见长的人,从第一部开始就这样,只不过以前滕华涛导演比较擅长那个方面。而且相比以前的作品,植入广告越来越多,这会让剧集的品质打折扣,投资方总想做一部剧既有影响力,又捧新演员,又有收益,其实根本没法兼得。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目的还是要单纯一些,否则做出来的东西不会纯粹。”

  从公认的“话题剧女王”到质疑声不断出现,针对自己的创作能力,六六看得很开,“作家像时尚界,它是有季节性的,你不会看到某个作家从第一部到最后一部,部部畅销。每个时代都会出现适应它的作者,你不可能永远踩着时代的步伐,你只能踩着自己的步伐,而你的步伐只是在某个阶段与时代吻合的。在属于你的创作季就去写,如果时代不需要了,就转身走开,没必要还死活抱着时代的大腿说,‘我还不想走,我还没玩够。’”

  晨报记者 冯遐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