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关注养老 年轻观众呼悲凉

2013年11月22日16:53  北京晚报

  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老有所依》是近十年来最直面“养老”话题的都市剧,少了狗血,少了浪漫,老年人自身的养老困境、年轻人在个体追求和赡养父母的矛盾下忧伤的心态,让观众们不得不思虑自家的养老现状。导演赵宝刚[微博]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希望观众看到这部剧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往往,老人的要求就这么简单,记着他们就好。  

  年轻观众直呼“悲凉”

  赵宝刚并不是故意在剧情上触及观众的痛处,第一集中,超市早上一开门,老年人像排队买火车票一样挤进超市买特价品,有些年轻观众看完哑然,“没这么夸张吧,这还是在北京呢。”父母告诉他们,“每天早上家乐福就是这样的。”老年人的生活现实和年轻人的想象之间存在的距离,几乎就是赵宝刚为这部剧寻找的素材。

  有观众说,“里面的老人,全都好悲凉,看得人沮丧。”赵宝刚承认这部剧通篇都说养老这件事,不面对也要面对,“很多人都是把父母生病当成苦难的开始。父母身体健康的时候他想不到养老的问题。”

  剧中,刘涛[微博]饰演的江木兰思虑着把爸爸和爷爷接到北京来住,但连在燕郊买房都凑不齐钱,而老家的爸爸为了买老年公寓被骗10万元钱,吕中饰演的“老革命”母亲屡屡买保健药被骗……这些情节都让不少观众感同身受,“听到木兰爸爸说,能生活在自己女儿身边,就是最幸福的事,我也好想把父母接到身边”,“木兰爸爸不想让自己的老父亲受委屈,又不想给自己的女儿添麻烦,决定靠自己赚钱养老,谁家老人不是这样啊”。

  父母生病难以回避

  拍摄《老有所依》其实和赵宝刚自己家的“养老”经历有很大关系。赵宝刚说,自己最初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始于20年前,“我父亲当时在海南讲学,突然我接到电话,说我爸不行了,我当时飞过去,看到我爸整个人已经偏瘫了。这一瘫就瘫了十九年,半身不遂,我是在那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时,父亲躺在病床上,赵宝刚怎么也想不明白,昨天还好好的,一个那么慈祥、有气质的老人,怎么就突然躺那儿了。后来,父亲在医院住了七年,渐渐变得能够自理。“我父亲临终前的50天,可以说把一生的罪全在那50天里给受了,我当时守在病床前,真是快崩溃了。”

  而赵宝刚的母亲,也让他在几天内一掷千金在北京买房。2001年,赵宝刚已经在圈内名气渐盛,有一天回家看望母亲,一进屋,母亲就跟他说,“我吐血了”,赵宝刚赶紧把母亲送到天坛医院,一检查,肺癌!“我出了门马上跟我爱人说,不行,咱们必须得马上买房,我就跑到她现在住的那个小区,一次性把房款全付了。当时还比较便宜,70多万。然后,我就跟装修的工头说,你多花点时间赶工,越早完工越好。”赵宝刚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让母亲赶紧住上155平方米的大房子,“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没了,一辈子也没有住过那房子,我会遗憾一生的。现在我父亲去世了,我妈还活着,已经87岁了。”后来,赵宝刚把姐姐接来和母亲同住,因为和自己住的小区紧挨着,赵宝刚经常回家之前就先去母亲那儿溜达一圈。

  “养老”要提前作心理准备

  赵宝刚为了这部剧还走访了京城40多家养老院,“每个档次的养老院多少钱,什么条件,我都门儿清。”如果说以往《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那些富二代、娇娇女离观众很远,那么《老有所依》中的超市职员、报刊亭小老板、传销女则看起来很落地,“我写的不是优越阶层的养老故事,而是中间阶层,那些每月只拿着1000多元钱退休金的老人。”在赵宝刚看来,养老压力和经济条件其实没有关系。“当你坐在轮椅上,不能动的时候,这跟经济条件有什么关系,都得指着别人伺候你。”所以,赵宝刚强调的是,养老有时并非经济问题,而是心态问题。“当你预知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时,你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到那个事情来时不会觉得是个负担是个苦难,反而你会在照顾他们时特别快乐。我就是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一种应有的养老态度。”

  《老有所依》赵宝刚的着力点在于“有所依”而不是“无所依”,“我们不赞赏用承受苦难的方式来实现孝道,老人和儿女应该互相扶持,老人安度晚年,青年人兼顾家庭和事业,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真正和谐的家庭。”他希望能传递出一种养老观念,养老不能只依靠国家,依靠自己的儿女,这个“依”实际上还是依靠老年人自己。“大家算一算,你结婚后关注度有多大的比例放在孩子身上,又有多大的比例放在老人身上,你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晚年怎样度过?我就是通过剧中几个年轻人,告诉大家,在养老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提早作准备。”  本报记者 王雯淼

(责编: 由纪)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