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电视乱象:70%收视不及格数据污染

2014年02月22日01:03  新浪娱乐 微博

  新浪娱乐讯  日前,“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暨2014电视剧制播年会”在上海举行,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聚焦新环境下资本与产业的博弈,对中国影视剧发出新“十问”,央视索福瑞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等人作主题发言。从诸多业内人士的发言中,可见2013年的电视圈依然乱象丛生,如除去每年浪费掉的8000集电视剧,在播出的7000集中仍有70%的收视成绩不及格;又如曾在业内引起剧烈震荡的收视率造假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并破坏着电视圈的生态;还有如电视剧剧本不全即开机,边开边“诌”早已屡见不鲜,演员片酬过高与制作费倒挂现象依然严重,“贰作”盛行难成经典。

  乱象一:70%电视剧收视不及格

  相关数据显示,虽然2013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回落,由2012年的17000集降至15000集,但依然供大于求,超过了我国电视剧每年大约7000集的消费总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就是在播出来的电视剧中,绝大多数也收视奇低,成为“炮灰”。据央视索福瑞副总经理郑维东透露,去年仅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收视率超过1%的只有5.8%,收视率超过2%的少之又少,每年不超过10部。而70%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低于0.5%,属于不及格。

  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认为,行业公认去年没有留下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并不是因为“小年”,而是电视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资本的驱动下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于是所有人都很痛苦: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当初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他认为,现在优质资源越来越贵,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

  乱象二:制作费与演员片酬配比倒挂

  随着中国电视剧产量的一路高歌猛进,对演员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片酬的飙升。2008年,李幼斌单集片酬报价15万已让业界咂舌不已,2010年少数演员已经达到了25万,而随着2011年部分优秀电视剧演员转投大银幕,电视剧演员的片酬开始集体暴涨。虽然业界大呼吃不消,但演员的片酬依然在一片骂声中继续攀升。到了去年,一线男演员已经突破70万一集。很多制作人纷纷抱怨,大腕演员的片酬占据了总投资的一半甚至更多,这就极大压缩了电视剧的制作费,导致与演员片酬的倒挂。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一流编剧、顶级演员参演的作品,拍出来的效果却是二、三流的水平,难成经典。

  对于演员片酬居高不下的情况,有的制作人停产休耕,有人则担心行业有崩盘的危险,指望政府或者协会能出面干预。不过,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却有不同看法,“我倒觉得没那么可怕,因为这是市场行为,市场自会调节,再骂也没用,一线演员的片酬还会涨,跟美剧演员动辄50万美元一集比还有空间,因为在有些题材上演员的作用、号召力的确举足轻重。但未来演员的片酬会两极分化,二线、三线以及新人演员的片酬会大幅拉开,有的还会下降。”

  乱象三:收视数据污染依然严重

  “收视率造假”的曝光曾给行业造成极大的震荡,虽然相关机构采取多项措施重拳抗击,但显然收视率的污染仍然存在,在苏晓看来甚至严重到荒唐的地步,他以33城收视数据爆料,“央视马年春晚,全国202家电视台并机播出的收视率也只有30.98%,但2月11日晚的全国收视率峰值却超过40%,这不是万人空巷了吗?”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微博]也拿出了一组令人匪夷所思的数据:“2月16日前后,10家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率高达0.973%以上,其中有7家‘破1’,这在近些年都很罕见,难不成电视开机率不减反增了?”

  对此,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表示:“传统媒体的衰落比想象的要快,电视的开机率在迅速下降,除前列的卫视外,电视台广告收入节节下滑,收视率是命根子,现在卫视每年播20多部剧,每一部都输不起,电视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自信。”而为了保障所谓的高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就不乏有电视台在收视率上做手脚,破坏了业界的风气。因此,很多电视台也开始跟电视剧的出品方签“收视承诺”,共同分担风险。而这也让不少作为制作公司的乙方大呼签不了,在北京的电视剧金融全产业链大会上,慈文传媒的董事长马中骏就叫苦不迭,直言这是“逼良为娼”的节奏。

  乱象四:剧本不全即开机边拍边诌

  剧本乃一剧之本,可为了赶工抢占先机,剧本不全就开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表示:“因为容易过审,拍摄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剧成了今天电视剧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长里短就那么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恋,去年最流行是育儿,难为编剧要在几个月时间里写出新意,稍微有个新的角度就赶紧开机,因为独木桥太挤了,过两个月新意就被人用了,加上迁就演员档期,所以剧本不全就开机这已经是行业内普遍现象。”

  “剧本夹生就边拍边改,台词不好就靠导演、演员现场即兴发挥临时“诌”。你别说还有几部这样做成功的,烂剧本播成了收视冠军,行业里于是奔走相告,以为就此生产方式就改变了。殊不知成功的一定是个案,分析一下原因:一靠导演演员现场能力特别强;二靠班底的默契磨合事先有基础;三靠制作周期延长。但剧的质量都押宝在拍摄现场,这是非常危险的赌博,赌赢的概率极低。”苏晓坦言。

  乱象五:“贰作”盛行原创动力匮乏

  2013年,《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遭北京卫视腰斩的消息,曾引起业内的一片哗然,“没能逃脱二的魔咒”是导演给出的理由。去年,几部播出前备受期待的“贰作”也都惨遭“滑铁卢”,如《新编辑部故事》、《大宅门1912》、《金枝欲孽2》等。

  对此,苏晓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电视剧“开发创新能力的匮乏”,“作品一成功马上想到拍续集,用好前作的品牌效应营销先行,当然是种策略。美剧中的系列化开发是常态,但区别在于开始的设计就是系列化的可延展的内容,加上很多有系列小说的底子,创作起来人物不断翻转,观众看得意犹未尽,这是一种趋势。中国电视剧要多创作像《爱情公寓》、《乡村爱情》这样能系列化开发的产品,而不是一哄而上进入‘2时代’。”(陈家堃/文)

(责编: cak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