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韩垒报道
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有30多个海外模式版权节目登陆中国电视荧屏,不仅时段上从周末黄金档绵延到了周间的晚间时段,更是涵盖了卫视上半年所有的新节目。自去年《中国好声音》爆红,模式节目在今年进入了井喷期。然而疯狂的盛筵之后,是否意味着回归冷静与理性,中国的电视荧屏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容纳更多的版权节目?前天第1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之节目模式引进与原创高层对话席间,几位卫视综艺界的版权节目操盘手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观点一:模式市场依然可为
许多卫视在今年大举进军模式节目市场的同时,暗地里都掩藏着潜台词:今年可能是最后一个综艺大年,明年恐怕大家都不会这么烧钱了。那么,2013年究竟是否会成为海外模式节目的拐点年,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的电视荧屏是否将归于理性呢?
对此,浙江卫视前副总监、《中国梦想秀》和《中国好声音》总策划杜昉认为,中国荧屏的模式市场依然大有可为。杜昉表示,事实上即便在模式节目最为发达的欧美,也存在着大量的引进节目,“国外可能有三百、三千档节目正在引进,我们三十多档,一点都不稀奇。 ”在杜昉看来,引进模式是中国电视的必经之路。就像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的“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引进海外先进生产流水线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而模式的引进还能帮助中国的电视台规避风险,“模式节目省掉了研发过程中失败的风险,因为它在荷兰、瑞典或者英国做成了之后,被证明是可行的,就帮助中国的电视人规避了风险。 ”
深圳卫视节目总监易骅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认为正因为中国的电视环境比较浮躁,电视台不能容忍失败,“所以我们会愿意拿一个成功的节目。 ”只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未改,模式节目依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观点二:疯狂之后就是理性
今年7月,一向不动声色的北京卫视也将在模式节目上发力,大型电视音乐季播节目《最美和声》将成为北京卫视的第一次。而各家卫视也纷纷透露口风,表示正在酝酿不止一个大型的模式节目。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大模式、大制作,正在精确演绎着模式节目的疯狂时代。
虽然模式节目很有可能将进一步成为中国电视荧屏的常态,但对于大模式、大制作是否存在泡沫,《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节目的模式代理公司IPCN总裁杨媛草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今年模式节目的疯狂很大程度上源于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但这种大笔烧钱的模式,却必将被更为理性、更欲控制投入与产出的思维模式所代替。在前日举行的IPCN新版权节目介绍会中,记者看到了由IPCN代理的不少全新节目,其中不少是在演播厅以外的真人秀节目以及来自墨西哥等南美国家的新型节目。
对此杨媛草表示,事实上这两年欧美的模式节目已经出现了生产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同质化竞争的关系,海外模式节目在未来有可能进入平淡期,引进墨西哥的模式,也是IPCN在扩大版权节目来源上做的努力。至于演播厅以外的真人秀,IPCN宣传负责人杨冉认为,演播厅式的真人秀在中国一直很受欢迎,然而在海外的电视市场上,演播厅外的真实娱乐才是主流。将更多的演播厅外的真实娱乐带进中国,也是模式节目摆脱大制作、回归理性的一种新思路。
吃透模式是关键
当引进模式成为电视台的常态,如何将模式吃透就成为关键。目前来看,并非所有节目都取得如期效果,湖南卫视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最强音》收视就差强人意。
对此,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前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越策越开心》制片人张一蓓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真的尊重这个模式吗? “我觉得引进模式应该叫引进老师更准确。现在很多国内电视台引进的模式,为什么做不到特别好,或者说做不到《中国好声音》那个水准,是因为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打折扣,首先是很多台买模式只是解决一下版权的问题,却没有真正吃透原节目,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模式。比如请嘉宾,同样的四个大牌和另外四个大牌意义是不一样的,你有没有研究过原来模式四个大牌是怎么安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