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中国当下有些电影内容太简单,不应该低估电影观众的水平,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电影告诉观众一个真理”——顾长卫
记者印象:顾长卫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说话很少,那些在采访前只准备几个问题、等着采访对象发挥的记者,在采访顾长卫的时候都会措手不及。
甚至对于柏林电影节,他的态度也是“都差点不想来了”,他不想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因为“我是喜欢一边猫着的人”。
但他非常关注《孔雀》一片在电影节上的表现。得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看了上午的《孔雀》记者专场,他立即转变一贯被动回答提问的态度,有点急切地问:“记者们的反应怎么样?”
司空见惯出“传奇”
《国际先驱导报》:“德国《明镜》周刊对你的评论是:与他的著名同事张艺谋不一样,顾长卫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创造了成功的作品。对此,你怎么看?”
顾长卫:“我希望更多的‘普通人’能看到这部作品。这部电影献给‘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充满生命力的小人物’。人们日常谈论的和书上看到的多是英雄和伟人。一般电影都是向什么大师致敬。平常百姓来去的时候都悄无声息,这些普通人的生命其实不容易,他们或许更艰辛更伟大。”
《国际先驱导报》:“感觉你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
顾长卫:”《孔雀》中许多的生活经历和琐事比如做煤球,都是我亲自经历过的。要知道,本来传奇的东西,写成传奇,这固然不错。而许多看起来平常的东西,但实际上蕴藏着传奇,我想,从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挖掘出传奇来,是更不容易的事。”
《国际先驱导报》:“你的演员对你夸奖有加,许多人评价你说不为荣誉创作、耐得住寂寞……”
顾长卫:“《孔雀》不是为外国人拍的,我不愿意为讨好外国人拍片,他们(外国人)也没给我钱!另外,我拍片子不是想拿奖,只是觉得开心,象做一个好玩的作品,我只希望通过艺术跟任何看到片子的人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也不是只传递八卦新闻就够了。”
《国际先驱导报》:“这一次是你首次担当导演,是否料到《孔雀》将获奖?
顾长卫:“我有这个信心,这是一部有质感、真诚而且丰富的电影,说他‘丰富’,是因为片子中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对人物形象丰满的刻画。有分量的东西是让人忘不了的,《孔雀》就是这样的片子。”
《国际先驱导报》:“在电影的最后,一家人去动物园参观,等待孔雀开屏。不识趣的孔雀却在他们都走后——开屏了。用这个细节你想表达什么?”
顾长卫:“这可以有各种解释,我自己的考虑有五种以上。但是观众看电影是要花钱买票的,如果我告诉他们我的想法,这是不公平的。现在的观众很厉害,他们会有自己的解释。”
《国际先驱导报》:“下一部电影有什么计划?“
顾长卫:“下一部片子名叫《立春》,某种程度上是《孔雀》的延伸,至于更远一点的未来计划,要走着看,顺其自然,如果有合适的东西就拍,如果没有,就继续做我的摄影。”
记者印象:在电影节每次看到顾长卫,他都穿着灰黑色的布衣。跟他聊天,甚至感觉得到他有一点羞涩。跟他的采访不得已要中断时,他会一个劲跟记者赔不是“对不起,对不起!”
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一口气提了三个问题,前两个是给顾长卫的,最后一个给女主角张静初,顾长卫会让女主角先回答问题。采访他时,他不只一次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提示,应该跟编剧李樯好好聊聊,是他写出了好的剧本。最后,他终于找到李樯并“推”到记者跟前。
得奖后他说:“得奖当然是开心的事,但我最开心的,是对所有为这部影片付出努力的人有一个交待,我觉得最踏实的是这一点。”
生活在奥斯卡边缘
《国际先驱导报》:“作为奥斯卡的外籍评委。今年你如何投票?”
顾长卫:“我是评委,但我没有参加今年的投票。对今年奥斯卡的情况我都不太知道,只有人在美国的时候,奥斯卡奖的组委会才会把片子寄给他,而我已经在国内呆三年了。虽然我是学院的成员,但是因为没有看片子,所以没法投票。”
《国际先驱导报》:“你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委,那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如何产生的?”
顾长卫:“片子先由各个国家政府选送,然后由奥斯卡奖外语片部分的评委看,再由这些评委投票决定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最后由全部的5000多评委评审投票,选出最佳外语片。因为要 5000人评审,所以获得奥斯卡奖的前提是商业发行做得好,必须要很多人看到。其实,与奥斯卡影片相比,柏林电影节上的片子更艺术化,艺术含量更大。”
《国际先驱导报》:“《孔雀》会不会参加明年奥斯卡的评选?”
顾长卫:“各国影片由政府选送,不是我能决定的,对于能否参选,我也不知道,我目前也没有想这个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在你看来,中国电影发展情况如何?”
顾长卫:“中国电影还在发展中,情况当然是越来越好。但现在的形势也很严酷,一些电影制作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商业利益,要知道好电影是‘过了一些年还有看头’的电影;另外,中国当下有些电影内容太简单,不应该低估电影观众的水平,好的电影必须信息量大而且有内涵,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电影告诉观众一个真理,因为我们不是圣人……其实,我也说不好,是你问起来我才想起来说一点。” 郑汉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