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一位“全能型”导演,但他的名字被人熟悉还是因为几部在观众间叫响的“平民”大戏。从2002年的《花非花》到近期的《结婚十年》、《历史的天空》,以及目前在北京电视台四套播出的电视剧《搭错车》。目前,《搭错车》的收视率已冲到了北京地区的最前列。据制作方透露,央视正在争取该剧二轮的首播权。观众对《搭错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认可该剧贴近生活、亲情戏感人的同时,也提出了该剧节奏拖沓、人物表演存在问题等意见。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剧导演高希希。
影视翻拍避免“炒冷饭”
很多观众表示,曾为剧中人物命运落泪,但不足之处是该剧中间部分情节有些拖沓。导演高希希认为:“电视剧表现的技巧还有待尝试,总怕年轻观众对剧中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不理解,交待得比较多或许让人产生疲惫感,如果把22集剪成20集可能更恰当。”对比老电影,更多观众认为电视剧的立意比电影更有现实性与生活深度,导演高希希说:“目前影视剧翻拍作品多,是由于影视界缺乏创造力所致,是一种‘炒冷饭’现象,在接拍《搭错车》之前,有电影在前,因而我并不想接这戏。当时我正在拍《历史的天空》,《搭错车》的制片人王远峰说会找李雪健主演,并且还允许我不必拘束于电影,因而我决定试一试。”
高希希说:“电视剧与电影完全不同,电影讲述的是台湾退伍老兵养育养女的故事,反映的是台湾的人情世态,而电视剧讲述的是废品收购站职工哑巴孙力养育养女阿美的故事,反映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内地的生活面貌。应该说,电视剧进行了全新设计,是一部带有明显时代风貌的现实主义作品。”
电视剧应为“百姓代言”
对于电视剧《搭错车》,观众赞赏最多的是导演捕捉生活细节的准确性。从电视剧《结婚十年》、《与爱同生》到《搭错车》,高希希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高希希称:“电视剧就是平民化的艺术,应该为百姓代言。”他说,“电视剧本就属通俗文化范畴,观众希望能在忙了一天后看电视剧得到娱乐。但我并不认为‘平民’就等于不需要思想内涵,电视剧迫切需要将对生活的思考融化到作品中。导演应该去关心观众最熟悉的是什么,最愿意看的是什么。其实,对于观众来说,自己的事、家长里短的事就是他们最关心的大事,所以应该从真实的生活实感中表现出思想深度。”
越是生活中的平常事拍摄就越有难度,电视剧《搭错车》中有很多属于80年代的影像,像假领、墙上的连环画等生活细节的表现,高希希说:“一部剧成功首先得有合理、严谨、感人的大框架,然后靠的就是可信、充实的细节来支撑这个框架。我对百姓的生活熟悉,而且怀有很深的感情,所以细致的东西就都印在脑子里,甚至可以夸张地说,融化在血液里。这样经过跟剧组成员反复研究,就呈现出生活的质感。《搭错车》里,雪健老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举一个小的例子,就是他陪李玉琴住院的那场戏,孙力要看着李玉琴睡觉,后来没办法他就睡在了医院走廊的活动病床上,早晨从白被单中爬起来吓了护士一大跳,其中的辛酸、依恋没法不让观众感动。类似的细节在《搭错车》中比比皆是,靠的就是他丰富的积累。”
电视剧的前景好过电影
高希希认为电视剧的成功与否,一方面决定于演员的表演水平,另一方面在于电视剧创作不要“跟风”。高希希说:“电视剧创作要敢于创新,比如说《历史的天空》中有很写实的拍摄方式,也有很煽情唯美的一面。这两者的火候都要把握好。有观众认为《搭错车》中有些场景煽情过了,但我认为前面有情感的铺垫,后面的煽情是自然的。很多表现手法是需要创作者大胆尝试的。比如香港导演关锦鹏,他拍摄的《画魂》虽然被观众认为一塌糊涂,但其艺术气氛和规范的操作秩序保障了整部作品的水准,起码这个著名电影导演的步子迈得很勇敢。”
谈到电视剧的前景,高希希说:“我想电视剧将会大大超过电影,曾经有人说电影才是属于高素质人群的,可是如今欣赏高水准电视剧的也是精英云集。数字技术最终取代胶片已是趋势。像美国这种有电影消费基础的、电影普及度很高的国家,电影前景仍然是强势的,但我们的实际情况不同,电视超前的拍摄手法与其有深度的思想,都将不会逊色于电影。”作者: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