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的谈话的确可以让你更了解一个人。2001年12月末,在进行这次采访之前,很多人先告诉我陈逸飞的一些传闻,比如他的画作有多值钱,还有他是如何的不安份于绘画。
但陈逸飞的一番话改变了我原来的印象,除了更为了解他的美术理念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了陈逸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态度:他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做得很努力,很顽强,他运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你还可以对他再苛求什么呢?
——曾光明
【办杂志的目的】
问:你的本行是绘画,怎么会突然想到去做一本杂志呢?
陈逸飞:我觉得我们的这个时代是个补课的时代,二十多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从很多方面来说,我们是在补课。现在从我们这个职业来说,我实际上关注的是“生活质量”,简单说就是好看难看。
十年前我们是为生活而消费,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是为生活的质量来消费,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有许许多多可以拿来的东西,我没有什么创造发明,我只是凭着我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眼光,把一些看到的好的东西用回来,这样自己肩膀也不那么沉重,不要想自己做什么大事。只要把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好的东西,觉得可以在这里用的,把它实实在在的,踏实地结合这里的环境,让它有生命力地生存下来。
问:因此你选择了一本杂志来表达你的想法。
陈:我在5、6年前就想做杂志,一方面是关注,一方面是觉得国内杂志在某些方面可以改善,这次想做本视觉杂志,能够做到与一般的时尚杂志稍有不同的角度看,是有意义的杂志需要几个方面:更多的信息量、新的信息量、可收藏。希望这本杂志像一个课本,可以普及美学教育。
【做事要与众不同】
问:这本杂志令我联想到你最初的成功画作,都是显得与众不同。
陈:我常说,你每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首先想做得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从商业角度来说就是“卖点”,从艺术家角度来说就是“高光”——有“闪亮点”的东西,容易让人认识的东西,当然这里边也需要辛勤的劳动,要有勇气去做。400页的杂志,做一本两本容易,但要永远保持一定的水准,那就要看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问:每期400页的杂志,哪里来这么多的信息呢?
陈:信息看你怎么做,我有一个好的信息渠道,我自己又是搞视觉艺术的,比如我就知道纽约西边有一个杀牛场,我能说出上边有一个很好的卖椅子的地方,朋友有时说陈逸飞你是不是在做不相干的东西,实际上这就是我的专业,跟我的绘画是一脉相承的。
【怎么称呼陈逸飞】
问:你觉得你现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你会给自己什么头衔?
陈:最近上海要办个世界艺术大学,我是作为研讨会上的主发言,当时主持人过来问我怎么报我的头衔,我说你就叫我“视觉艺术家”或者“视觉艺术工作者”吧。今天用“美术”工作者这两个字已经过于传统了,那次请来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学院的校长,谈到学校的比例时,新媒体、多媒体的课系大大超过了原来的“架上绘画”,比例倒过来了。
过去绘画的功能主要是记载,当时没其它手段,随着时间发展,照相一出现,这个功能就削弱了,所以近一百年来的各种绘画流派的出现,像立体主义、结构主义等都是对照相的反动,后来还有了电影电视、多媒体——艺术家本来就是用载体来表现自己心灵感受的职业,他现在有那么多的手段,为什么一定要用架上绘画?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压在一块布上,一张纸上呢?所以所谓“视觉艺术工作者”就是指所有眼睛能看见的,都是你应该关心的,应该参与的,甚至应该贡献的,我想这就是艺术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