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40多年里,在所有摇滚史上影响波及全世界的运动和事件中,“不列颠入侵”是最让人激动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在美国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事件,只有当年“猫王”的出现和70年代的朋克/新浪潮运动。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就是:同样的不可思议和具有革命性,并对美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不列颠入侵”有一种不公平的说法就是:这些英国乐队只是一些新瓶装旧酒
的“二手货”(意指这些乐队是受到早期美国的摇滚乐和R&B影响而产生的,他们只不过再现了过去未被第一时间报道的美国摇滚乐历史)。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尽然。因为,尽管早期美国的摇滚乐和灵魂乐影响了大部分艺术家,并且当初的许多优秀乐队后来都成了影响今日音乐的杰出艺术家、创作歌手以及演奏家,但“不列颠入侵”的乐队不仅仅受益于他们,这些英国乐队还具有自己国家50年代中期的“民歌爵士乐”传统。在以龙尼·多尼根(Lonnie Donegan)为首的音乐家们的鼓舞下,无数青年用这种源自“民歌爵士乐”的简单便宜的音乐配置(吉他和节拍器)组起了乐队。只不过这些年轻人很快就把兴趣转向了那些经典的早期美国摇滚乐,并且没用多久就掌握了电吉他和鼓的演奏技巧。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时,英国曾经有过短暂的本土摇滚乐萌芽,但很快就被那些翻唱美国摇滚乐的乐队和年轻偶像的风头盖过。那时摇滚乐只能在每星期屈指可数的几天通过电台收听,而美国摇滚乐队的巡演更是罕见至极。所以英国的青年音乐家和听众只能通过自己创作音乐来投身于摇滚乐。60年代早期,利物浦成了最大的“Beat Boom”运动酝酿地。当时有数百支乐队分别在曼彻斯特、伦敦、贝尔法斯特等地成长起来。当美国的摇滚先锋们先后病逝、隐退、或者由于丑闻和商业原因而身陷囹圄时,这些年轻的英国晚辈们却狂热地继承了他们的偶像们的音乐。查克·贝里(Chuck Berry)和巴蒂·霍利(Buddy Holly)是这一代年轻音乐家最崇拜的英雄,但其他的艺术家比如“艾弗利兄弟”(Everlly Brothers)、“猫王”、日尼·温森特(Rene Vincent)以及“摩城运动”中的一些人也在英国被普遍接受。
当你听“披头士”早期的唱片时,你可以很容易找到这些“英雄”们的影子,只不过他们加入了更多自己的东西。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是先锋:他们写出了摇滚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旋律和和声;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才华,而不是象有些乐队那样靠背后的音乐家创作;他们用充满激情的表演、蔑视陈规的态度和幽默感表达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披头士”和同时期其他那些优秀的乐队一起创造了摇滚乐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新摇滚语言。
“披头士狂潮”在1963年首先出现在英国,紧接着在第二年出现在美国。毫不夸张地说,“披头士”不仅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曾于1964年在一星期之内打入排行榜前五名),并且改变了摇滚乐本身。有人曾经批评说“披头士”和“滚石”比起来只是一支“安全”的乐队,但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披头士” 可以和其他乐队一样“硬”,只要那是适合他们乐队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最伟大的折中(将摇滚和流行融为一体)乐队并且创作出了摇滚史上最丰富多彩和有创新意识的音乐作品。
那时“披头士”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那些以伦敦为基地的有R&B背景的乐队,这些乐队学习的榜样是马迪·沃特尔斯(Muddy Waters)这样的美国电声布鲁斯先辈。“滚石”(The Rolling Stone)、“新兵”(The Yardbirds)、曼弗雷德·曼恩(Manfred Mann)、“奇想”(The Kinks)、“漂亮东西”(The Pretty Things)、“谁人”(The Who)是伦敦地区的代表乐队,而“动物”(The Animals)、“戴维斯外套”乐队(The Spencer Davis Group)、“他们”(Them)则是非伦敦地区的代表乐队。他们从大量早期的不出名的布鲁斯和R&B唱片里汲取养分,从而创造出一种速度更快、更鲁莽的带布鲁斯味道的吉他音乐。为了标榜自己的个性,他们把“披头士”不赞成或者反对的东西当作提倡的重点。和“披头士”相比,他们更加公开地反叛社会,他们的头发甚至也更长。
但这些R&B的支持者和“披头士”之间的分歧其实也并没有某些媒体有时所渲染的那么严重。他们经常会翻唱相同的歌曲,比如“披头士”和“滚石”就都曾翻唱过“摩城”公司早期的歌曲《钱》(Money)。更有意思的是,“滚石”的第一首热门歌曲竟是翻唱自列侬和麦卡特尼的《我想做你的男人》(I Wanna Be Your Man)。后来,这些乐队都开始了自己歌曲的创作,并有不少旋律、和声都很优秀的歌曲相继问世。
1964年到1965年,“不列颠入侵”运动看起来已经日渐势微。事实也证明了只有那些既有能力写自己的歌又富文采的乐队才能存活下来。纵观整个60年代,只有“披头士”、“滚石”、“奇想”始终维持了高水准的创作能力。他们用天才的创作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乐器演奏一直推进着乐队前行的步伐。而象“新兵”、和“僵尸”(The Zombies)这样的乐队则在发生内部问题和解散危机之前曾经短暂地充当了“迷幻摇滚”和“实验摇滚”的先锋。另外还有少数乐队也存活了下来,比如“灌木”(The Hollies)、曼弗雷德·曼恩等乐队就是靠在他们擅长的流行摇滚中加入前卫元素来保持商业上的成功。
1966年,在“不列颠入侵”最初的冲击力开始消失的时候,一些优秀的乐队却开始展露头角。其中以“小面孔”(The Small Faces)和“特罗格斯”(Troggs)尤为突出。第二代乐队在音乐上进行了更具实验性的探索,他们中有的是经历了第一次“入侵”浪潮的老将[比如“交通”(Traffic)、“菁华”(Cream)],有的则根本没有受到那场运动的影响(比如“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然而,现实中的“不列颠入侵”从未停止过。来自英伦三岛的艺术家们不停地踏上美国这块大陆,而事实上,听众们也早已经比过去更加国际化,尽管人数的增长速度没有1964和1965年那么迅猛。“民谣摇滚”(Folk-Rock)、“车库摇滚”(Garage-Rock)、“迷幻摇滚”(Psychedelic-Rock)从那些英国最优秀的乐队中脱颖而出。摇滚乐自身也大大受益于它的这种充满艺术自由、个人表达的氛围(不仅仅是和声、旋律和吉他制造出的声音),从而在由“披头士”和后来者所引领的方向上继续着自己的足迹。
推荐唱片:
1.“披头士”(The Beatles)所有的专辑,尽管他们在1962-1966年的专辑最精彩。(Capitol)
2.“滚石”(The Rolling Stone)《单曲集》(The Singles Collection)(ABKCO)
3.“谁人”(The Who)《Meaty,Beaty,Big and Bouncy》(MCA)
4.“奇想”(The Kinks)《精选》(Greatest Hits)(Rhino)
5.“新兵”(The Yardbirds)《竞选第一辑》(Greatest Hits Vol.1)(Rhino)
6.“动物”(The Animals)《完全的动物》(The Complete Animals)(EMI,UK)
7.“僵尸”(The Zombies)《A、B面单曲集》(Singles As & Bs)(See for Miles,UK)
8.曼弗雷德·曼恩(Manfred Mann)《EMI年代精选》(Best of the EMI Years)(Griffin)
9.戴夫·克拉克五人组(The Dave Clark Five)《戴夫·克拉克五人组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he Dave Clark Five)(Hollywood)
10.“灌木”(The Hollies)《30周年精选》(30 Anniversary Collection)(EMI)
11.“他们”(Them)《“他们”和范·莫里森》(Them Featuring Van Morrison)(Parrot)
12.合辑(Various Artists)《“不列颠入侵”1-9辑》(The British Invasion Vol.1-9)(Rhino)
13.“漂亮东西”(The Pretty Things)《吵闹:Fontana时代精选》(Get A Buzz:The Best of the Fontana Years)(Fontana)
14.“小面孔”(The Small Faces)《“小面孔”》(The Small Faces)(PolyGram)
15.“戴维斯外套”乐队(The Spencer Davis Group)《“戴维斯外套”精选》(The Best of The Spencer Davis Group)(Rh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