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骏这个名字看来是被流行音乐史好好的记下了,从歌14年来,从初试啼声的《马不停蹄的忧伤》(正是在这个文案里他正式提出了要超越罗大佑)到厚积薄发的《雁渡寒潭》、精雕细刻的《改变1995》等六张专辑,歌声深情彻骨歌词动人心扉,和现实反唇相讥带着“恶作剧”后的快感和惬意,黄舒骏从容赢得了华人流行音乐界足够的尊重和认同。
喧嚣的台湾和自由活泼的民谣氛围是黄舒骏音乐创作的背景,擅长平实中暗藏讽刺
的长句是黄舒骏的特性,当然还有他深切关注时代茫然前进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皆跟台湾早期民谣和原住民的抗议歌曲历史影响,而这里正是台湾校园音乐文化或多或少撼动人心的来源。黄舒骏创作伊始就对社会和对人性进行着焦虑的双重思考,饱满的人文气息,黑色幽默的调侃,两性关系中的男男女女入木三分的刻画,莫不是黄舒骏的优势。黄倾心而就的每一张专辑都富于变化和讲究旋律,其不拘一格的才情比那些只有关心内心冷暖的音乐人更胜一筹,他所以也不同于大陆那些校园民谣的肤浅和腻味。
我更愿意谈及的是黄对是对人性及两性爱情丝丝入扣兼苦口婆心的解构,惟妙惟俏的《恋爱症候群》就是黄不可多得的佳品,有记者采访周星驰因《大话西游》想到了“恋爱症候群”,而周星驰也因这个歌即兴说道“对生活的感动,恰恰需要格外的敏感才行”,敏感的黄舒骏说爱情是一种病———“食欲不振歇斯底里四肢萎缩神经过敏发抖抽筋都出现在这时期”。黄有着奇夫斯洛夫斯基那样冷冷对爱的剖解。尽管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黄金周假期、巧克力和鲜花、柔情蜜意的咖啡厅网吧、电话煲E—Mail短信息OICQ、花样繁多的避孕套、充满诱惑的夜生活可供选择,爱情它却终归是缺失的,爱情从来就是音乐欲罢不能的主题,所以有哪么多缺失爱情的人需要歌声和音乐,“音乐对忧郁是有益的,对哀悼的人是有害的 ,而对于聋子来说即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斯宾诺莎)”,而对于那些敏感和灵魂缺少营养的人,音乐毕竟不等于娱乐,“有人就在各大小场合批评过罗大佑、黄舒骏、陈升等同志的发音、节奏、音域和歌唱技巧都没有张学友同志好,”
呵呵,音乐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抒发情怀和心智的艺术手段,如果它被千篇一律的所谓技巧所束缚,那么它也只是物化的流行,跟一杯可乐一包烟一个快餐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此你能指望它对人类的灵魂有所感触吗?
“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歌唱十数载黄舒骏曾这样毫不留情的痛诉这个自己也算一份子的歌坛,黄对旋律的良好把握及抒情功力并不亚于那些需要积攒眼泪度身订做的口水歌,只不过是懒得去调情罢了。我不认为黄今日就怎么进入主流乐坛,而相比其它只会用嘴巴歌的,黄舒骏口齿含着机智,其音乐创作动力的外冷内热,而非脱离现实的精英化人文情结,像他这般有独立人格的歌者是最受人尊敬的。他仍无愧于“罗大佑之后的历史的音乐见证人”称号。
“没有生活中的绝望就没有生和中的爱”————这是一句洞穿人生的真知灼见,歌者如此听者又何尝不如此,不管音乐到最后能否改变点什么?
音乐自有它的心力,对此,我想黄舒骏是知晓并坚信不移的。是的,“只要时间在变,那一切都会有所改变。世界便也不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也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倒底也不知道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原载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