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泪作雨哭战友,出师未捷身先死,扬花为念,悼杜克妙曲长萦史后存。”这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歌唱家李双江同志在2004年6月21日晚得知杜克突然去世的当夜彻夜未眠写下的悼诗。
父亲-记忆的定格
著名军旅作曲家杜克是我的父亲,虽然他去世已经一年了,但他停滞的最后一刻仿佛还在昨天。
在2004年那个牧月最后的几个镜头至今让我无法忘怀。
记得2004年6月16日的北京正下着雨,那天是我父亲57岁的生日,一下班我就早早的从单位出来,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这天居然花了1个多小时。
家里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准备丰盛的晚宴,而是一家人简简单单的吃了一顿团圆饭。这一年来,由于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好久没有回家看望过父亲了。父亲看到我们回来,显然非常高兴,但是我也从他一瘸一拐的走姿里看出他的脚不太好。一问才知,是最近脚有点肿。我也没有多想,就嘱咐他多休息。
晚饭过后,由于他要为全军文艺会演做准备,所以没多聊就又一瘸一拐地回到他的工作室继续工作了。而我们也因为前一天忘记关闭煤气不放心而被迫回到远在房山的自己家。我们走的时候,父亲专门出来送我们,要知道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到门口送过我一次啊。当时我就有种怪怪的感觉。
6月17日早上起来,发现我的手机不见了,估计是落在父亲家了。于是早早的出门赶紧赶回去取手机。一进门,发现父亲因为通宵加班准备会演而困倦得还没躺下就坐在床边睡着了。那一刻,我心里酸的有说不出的滋味。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双手扶着他缓缓躺下。当时,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那一扶居然是我和父亲相见的最后一面。
6月20日,我跟着公司思科组一起到唐山乐亭旅游,在宾馆里,我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让我第二天回趟奶奶家,端午节快到了,奶奶包好了粽子,让我帮他取回来。我不情愿地答应了。然而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居然是我最后一次听到他的声音。
终于在2004年6月21日这个寻常的下午,在往日陪伴他的机器设备仍然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在他紧张忘情的工作状态中,在令他欣喜不已的音乐中突然倒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离开他挚爱的音乐事业……
直到那一刻,我才懂得“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八个字意味着什么……
父亲-永恒的印象
生活中的父亲乐观、单纯、厚道,就像一个大孩子。每当说起音乐,他就会滔滔不绝,喜形于色。每当一个新的作品当生的时候,他会兴奋的呼喊:“快来听啊,我又一个孩子诞生了!”是的,每一首作品从孕育到最后完成,都付出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情感。他对音乐的热爱和痴迷使他永远不知道疲倦。通常,他工作总是到半夜二、三点钟,赶任务时往往是通宵。问他累不累,他总说不累,一旦进入音乐创作状态,他总是显得精力无穷,忘情忘我。
我父亲学音乐是从笛子开始的,又从最初对笛子的痴迷发展到对作曲的痴迷。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他就开始作曲。1968年,作为第一批由文艺院校招到南海舰队的文艺兵,他特别注重体验生活,如饥似渴地收集、学习民族民间艺术,之后很快担任了舰队文工团的主要创作员和演奏员。当他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师从施万春教授学习后,作曲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大量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这以后创作的。作为第一个笛子演奏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笛子曲,如《青山翠竹》、《天山腾舞》等,而且不满足传统的竹笛演奏技法,经过多年实践研制了一种在不改变传统笛子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能快速吹奏半音、并能在十二个调上任意转调的十孔竹笛,受到专家的肯定,同时改革成功能自如演奏双声部并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双管侗笛”。由他作曲并演奏的双管侗笛曲《火车开进侗家寨》、《侗乡欢歌》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一科研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影响。
父亲-为音乐而生
作为一名军艺教师,在笛子教学中父亲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率先采用电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和着伴奏带吹奏,并用自己的录音设备为学生录音,让学生能审视自己的演奏状态和质量。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军旅作曲家,他知道要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就要掌握高科技的电脑作曲系统。他从50岁开始学习电脑,在应用CAKEWALK软件方面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新路子。按照这种方法,作曲者不再为键盘演奏基础的高低而发愁,完全可以用鼠标代笔、代键盘,高效高速,一次性完成创作思维和演奏思维为一体的、从音响到曲谱的写作。我们家所有的积蓄都投入了家庭录音棚。每当添置一样新的设备,他都喜形于色、不分昼夜地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他还创造性的解决了民族器乐音色演奏风格的模拟难题,从作曲到配器到制作MIDI再到录制成品都是独立完成。他的MTV作品《伴你人间天地情》之所以能在“海空英雄”王伟牺牲后,能迅速把音乐完整做出并录制完成送到电视台播出且获得金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套一条龙的制作方法。为了在作品中增添艺术效果,他潜心地研制了各种音色的采样方法,自创了“无差别人声‘啊’的合唱模拟”,大大减少了一个作品出笼的时间和经费。他的MTV《飞天舞袖》,就是在“神州5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天完成全部的创编、录音和制作,成为“神州5号”升空后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播放的MTV作品。
这种制作方法也使很多青年歌手有了一条经济而快速制作节目的捷径。我父亲用这种方法帮助了很多青年歌手,凡是用他的歌拍MTV的青年歌手,他都是义务帮助演员录音,并将他们推荐到电视台,这是他一贯的伯乐精神。比如,今年的第十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二等奖和最受欢迎歌手奖获得者刘和刚,在他大学二年级时就发现他音色甜美松弛,于是推荐他在第七届全军会演中演唱他创作的《小岛》,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对于他认为有才华的学生他都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细心帮助。
我父亲杜克虽然走了,但他在浓缩而闪光的57年中留下的音乐却永远与我们相伴。在五百多份总谱手稿中,在倾听他留下的30多小时的音响作品中,我感到他没有走,他的音容笑貌就在我眼前,他生命就在音乐中。
神采奕奕尽显威武之师的管弦乐作品《军旗颂》、充满生机的交响诗《春催桃李》、气势恢弘的交响合唱《回归颂》。以及交响组曲《腾飞》等都是他几十首管弦乐作品中最能代表一个成熟作曲家实力的佳作。而《原·猿·源》、《战斗者》等电子音乐则体现了他超前的创作思维和理念。
充满浓郁广东韵味和潮州风情的高胡独奏曲《韩江情韵》令人耳目一新;被朝鲜族认可的筚篥管独奏《吉祥鸟》热情奔放;南疆风情十足的独弦琴独奏《竹楼绣女》婉转多情——这些作品都是杜克用当地特色乐器,又采用当地最有代表性的音乐素材倾心制作的民族器乐作品。
《东方之珠畅想曲》、《高山青》、《红火火的日子》这些民族管弦乐合奏是他几十首民乐合奏中的代表作,体现了他的民乐底蕴和交响管弦配器和发展手法的功力的结合。
在他留下的四百多首作品中,声乐作品占了一半,这是他为兵服务、为教学服务,以及讴歌时代而留下的充满激情的诗篇。《小岛》、《母亲河》、《海潮》、《战士的情怀》等是他多年军旅生涯和军人情怀的升华;《中华龙脉》、《造福老百姓》、《红火火》、《金色的飘带》是他讴歌时代的心曲;而《渔火谣》、《雨是风中的铃铛》、《新水上人家》等风格各异的民族特色歌曲则是他扎根民族沃土创造出的美丽的旋律;《我们在长大》、《天上故事多》、《我知道》这些清新稚气的儿童歌曲,只有充满童心的他才能写出;《边关颂》、《五彩天路》这样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大型交响合唱是他博大的胸怀和才气的体现。
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舞蹈音乐和电视影视广播音乐的作品,以及戏曲、曲艺等。他涉足了音乐的各个门类,曾16次在全国全军获创作奖,其中三次金奖,在一曲曲激情飞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无论是去采风还是去旅游,无论是通过电视广播还是音乐会,他总是把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录制下来,并加以整理,找出有特色的素材。所以他写出的音乐总是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及鲜明的个性,大气清新优美。他从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他所有的音乐都体现了他的情操和才气。没有激情,没有燃烧,是写不出那样动人的旋律的。他对音乐的执着忘我,超负荷的工作,终于燃烧了自己,他的生命休止符终结在电脑和曲谱旁。
杜克,我的父亲,他为音乐而生,无愧于音乐赋予他的一生、他的一切!
杜克(1947-2004),本名曾杜克,已故我军著名音乐家、作曲家、笛子演奏家、教授。国家一级作曲,祖籍广东五华县,1947年6月16日出生于冀中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革命家庭。先后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解放军艺术学院,1968年入伍,七十年代由南海舰队301舰的战士成长为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团员。1983年杜克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任乐队演奏员,后成为音乐系器乐教研室教员。
曾出版音乐专辑10余张,公开发表音乐作品数百首,担任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数十台文艺晚会主创人员,获得全国性奖项数十个。其代表作:民族器乐曲《九州同乐》《东方之珠畅想曲》《火车开进侗家寨》,交响乐《亚龙湾随想曲》、《腾飞》,电视剧《刑警日记》、《牛牛》、《少年铁血队》,电视片《万里海疆》、《李清照》,电视歌曲《九歌》(韩磊)、《红火火》(周芳)、《恭喜龙年》(白雪、戴玉强、甘萍、刘君侠)。
原文《他为音乐而生——忆杜克》载自《音乐周报》2004.11.5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