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个十年:发展与壮大(1989-1998)
在之前多年的铺垫之后,流行音乐终于在外界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井喷。这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70后有他们的音乐领袖,80后有他们的集体回忆,90后也开始接触让他们为之疯狂的偶像们。现在回头看去,这个十年如此美好。美好之中当然也有不幸,陈百强(听歌)、黄家驹、邓丽君(听歌)、张炬等人在这十年里相继去世,不仅让他们各自代表的风格呈现后继无人的情况,也让流行音乐的成人消费市场越来越薄弱。
1、《潮-来自海那边的歌声》节目播出
即使通过录音机和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有许多港台作品来到了内地,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即使威猛早在1985年就来华演出,内地听众对流行音乐的认知仍然比较片面。对华语音乐的认知同样如此。多数人对台湾流行音乐的概念仍然局限在刘文正(听歌)、邓丽君、凤飞飞(听歌)等少数几个歌手身上,年轻人也不过多唱着苏芮(听歌)、齐秦( 听歌 blog)、潘美辰( 听歌 blog)。在1989年某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播放了一档叫做《潮-来自海那边的歌声》的专题片。这个节目一下子颠覆了观众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印象。
这一档节目选歌大多来自当时在台湾如日当中的飞碟唱片,这些歌曲也都经过精心的挑选与制作,演唱者多是当时天王天后级的人物,他们的歌曲制作精良,琅琅上口,最让内地观众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歌曲还有配合MV的播放形式。这些优质的歌曲和新颖的MV让看过节目的观众都牢牢记在了心底。黄莺莺(听歌)、王杰(听歌)、姜育恒(听歌)、蔡琴(听歌)、张清芳(听歌)、张雨生(听歌)、小虎队(听歌)一下子在内地知名度剧增,观众对于台湾音乐的好奇和探知欲让这个专题片很快有了后续。《我们相遇—来自台湾的歌声2》很快就推出了,观众们又认识了叶欢(听歌)和江淑娜(听歌)。这一档节目启发了许多70后的歌迷,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至今仍然是非常死忠的台湾流行乐迷。内地市场因为这一档节目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不用于以往一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或者一两个大众偶像就能满足的状况,观众开始因为年龄、文化、收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美开始逐渐分化,对于歌手和作品的要求也开始更加多元化。小孩子们第一次找到了自己钟爱的偶像团体,知识分子们则有了都市情歌做心头好,内地市场开始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次事件的直接受益人除了听众之外,当然还有飞碟唱片。飞碟唱片成立于1982年,由吴楚楚和彭国华自滚石(听歌)出走之后创办。飞碟致力于台湾本地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先后推出苏芮、蔡琴、王芷蕾、黄莺莺、姜育恒、叶欢、王杰、张雨生、小虎队、红孩儿(听歌)、郑智()化(听歌)、林志颖( 听歌)等巨星,风光一时,成为台湾唯一能和滚石音乐对峙的本地巨头。后来飞碟由华纳控股之后被收购,更成为当时六大唱片首个染指华语当代流行音乐市场的案例。从此国际唱片开始进驻华语区,将国际行业规范带进来,却也令原创文化更加艰难。而当初飞碟的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也一直因为版权问题无缘与听众再见。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