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锐海 经过三个月的初审、复审,第13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终于在上周六完成了最后一轮的终审评选。而今年参与本次大奖评审的评委团也更为壮大。久负盛名的音乐人高晓松[微博]应邀出任本届大奖评审团主席,为大奖把握航向,并推动大奖更具专业性、包容性与前瞻性。
高晓松的校园民谣可谓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他从《青春无悔》到《万物生长》,跨度近二十年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茁壮的生命力。而在最近几年,他更积极投身公共事务,除了在版权诸类业界问题上积极为音乐人发声之余,他的评论节目《晓说》也深入探讨各类社会文化热点。
在当日的终审会上,高晓松也显露出作为评审团主席一职的作用,对这个大奖的评审过程给出了重要的意见,特别是在评审标准上,高晓松表达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奖的权威,就是来自这个奖有严格标准,而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就是一个有严格标准的评奖。
对此,高晓松更详细解说了“传媒奖”的定义,他认为“传媒奖”一定要跟“工会奖”有所区分,“所谓工会奖,就是譬如奥斯卡、格莱美这一类大奖,由从业人选投出来的一个标准,就是不管多差,但一定要投出一个来,哪怕今年大家都很烂,那当中谁做得没那么烂,就谁得奖。”
在他看来,“传媒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非纯粹是行业内评选的一个奖,“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譬如传播度、引领度、这首歌能不能抚慰千百人的心,能不能引领未来的华语音乐,这些就是传媒奖应该有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