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届格莱美颁奖礼即将于北京时间周一上午在洛杉矶举行。纵观今年的提名,有惊喜自然也有遗憾。对于一些不怎么实时关注欧美乐坛的听众来说,这倒是一个补课的好时机,可从中选出自己的心头好,毕竟格莱美评委们已经帮你筛了一轮。但仅从今年的提名合辑《格莱美的喝彩》来说,格莱美好声音的可听性已经是一年不如一年。
>>>新浪音乐27日早晨6时将视频微博直播格莱美盛典
说唱组合
今年的提名,有两组说唱新人引人注目:说唱二人组Macklemore & Ryan Lewis和加州小伙儿Kendrick Lamar。他们都获得了年度新人、年度专辑、年度说唱专辑、年度说唱歌曲等重要提名,此外Macklemore & Ryan Lewis还获得了年度歌曲提名。
Macklemore & Ryan Lewis是一个二人说唱组合,你可以从他们所有宣传照看出,唱片公司要把他们打造成偶像组合,走亲民路线。有了大公司做后盾,制作上没有后顾之忧,他们相当充分的展现了他们的才华。首先,他们有很好的说唱技巧,以旋律取胜,甚至还有些唱功。整张专辑的编曲大多是通俗易懂的流行歌,但又比流行歌来得更有劲,《Jimmy Iovine》算是整张专辑最狠的歌。主题上,这是一张绝对的主旋律,谈论了很多跟青少年有关的社会问题,《Wing$》更是批判主题非常鲜明的作品。整张专辑的定位十分清晰,是去年涌现的这批新人中的佼佼者。
Kendrick Lamar的音乐则来自街头,那里是hip-hop文化的发源地。所以你可以听出他的专辑比Macklemore & Ryan Lewis要“脏”很多,匪气十足,歌词也更加直白,是更纯正的hip-hop音乐。所以说唱类奖项的提名才是对他真正的肯定,他代表的是反流行文化。专辑的制作也比Macklemore & Ryan Lewis更精致,无愧于年度专辑的提名。
说到说唱,不得不提一下Kanye West的《Yeezus》,这张专辑的前瞻性与制作水准是坎爷的又一座里程碑。《Yeezus》分别在滚石与NME评选的2013年度最佳专辑中位列第二,可见业界对其的认可。但在评判体系完全不同的格莱美,该专辑仅获得了年度最佳说唱专辑提名。
才女
今年的获得提名两位才女也同样值得推荐。来看看新西兰95后女歌手Lorde的成名轨迹:《Royals》于去年6月在美国发行,七月单周就卖出85000张。在随后的采访中,Lorde表示:“我曾隐秘的相信它能成功”,但成功才刚刚开始。8月,Lorde成为了自Tracy Bonham以来17年后第一位登上美国公告牌另类歌曲榜榜首的女歌手。随后这一单曲又在美国公告牌Hot 100榜冠军位置蝉联9周。Lorde也成为了首位登顶美国公告牌的新西兰solo歌手,并且是25年以来登顶的最年轻艺人。甚至有评论称Lorde是下一个Adele。但仅仅是在商业上,且仅限美国市场。Lorde的创作确实相当有灵气,但论音乐的整体气质,还是未到达Adele的水准,Adele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而Lorde还是有些刻意。
Sara Bareilles是一位并不年轻的新生代女歌手,她的专辑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学——唱片公司一心想把她打造成Tori Amos、Fiona Apple式的女歌手。上张专辑《Little Voice》虽然优秀,但并未把Sara Bareilles捧成超级巨星。新专辑《The Blessed Unrest》 入围了今年的年度专辑,也是实力的展现,夺奖呼声极高。这是一张可听性极强的“老派”专辑,所以在这个速食年代爱上它需要一些耐心。
美国好歌手与法国老清新
Bruno Mars、Katy Perry、Pink、Justin Timberlake、Taylor Swift等入围大奖的美国好歌手们,其实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他们不管拿奖还是陪跑,都代表着美国唱片工业的整体水准,即有好声音,又有好歌曲和好制作。今年业界纷纷为Justin Timberlake喊冤,认为其七年之后的重磅专辑《The 20/20 Experience》理应获得年度专辑提名,但因其偶像型男气质或多或少让评委对他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同时入围了年度专辑和年度制作等大奖的Daft Punk,他们的去年的新专辑《Random Access Memories》不仅仅是商业与口碑双丰收,更是在全球刮起一阵风潮。这张专辑给Daft Punk所带来的轰动性影响和声誉理应成为2013全年非常重要的一张专辑。如果你是通过《Get Lucky》认识的Daft Punk,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有趣的组合,那么不妨从他们2001年的专辑《Discovery》开始,那会他们保持着更强的独立性。
其他各类奖项提名,无论中规中矩、突破革新还是陈词滥调,我们都无需太意外——市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格莱美毕竟五十多岁了,他所秉承的老派主流审美体系,是国内众多听mp3长大的九零后、零零后所无法体会的。
吴文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