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姚贝娜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年仅33岁。姚贝娜昏迷前,其父代表她签下角膜捐献书。姚父面对媒体采访时说,她有捐献遗体的愿望,经过考虑,我们选择了捐献角膜的方式,她本来就是一个阳光的人,充满了光明的愿望,这件事很正常,希望大家不要拔高。
姚父说“不要拔高”,这是一种高风亮节。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当前器官捐赠、移植的现状,及器官捐赠管理现状,就会发现“拔高”姚贝娜捐献角膜一事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200万角膜盲患者,但每年仅有不到5000人能接受移植手术。而我国目前每年约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相关手术仅有1万余例。
而自今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非自愿死囚器官,自愿捐献成器官移植唯一渠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姚贝娜完成捐献以及她父母签署捐献协议书,就理应被点赞。我们知道,姚贝娜只是捐献了角膜,原因是,她身体的其他器官基本上都受到了癌细胞的扩散影响。但是,一对小小的角膜里却充满着巨大的正能量,正如姚贝娜闪亮、坚毅、刚强的眼睛闪亮着光辉。
必须要说的是,我国人体器官移植、获取与分配的管理体制,起步非常晚。直到2007年,国务院才发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而《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则是前年即2013年才发布实施的。应该说,长期以来,因为相关管理规定的不到位,也因为医学常识的普及力度并不强,造成了公众器官捐赠积极性不高、器官管理体制公信力低、器官贩卖黑市猖獗的现状。
除此之外,公众心理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伦理道德思维的束缚,捐献器官往往被认为是“死无全尸”,这对于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强调死后“保得全尸”“入土为安”的中国人而言,很难接受。即便有开明者想捐献器官,也可能会受到家人的阻碍。再加上器官管理体制本身不够透明,所有被捐献的器官并不能保证都能用到最需要的患者身上,甚至还有可能被拿去贩卖。这些,都在影响着器官捐献、移植及相关管理的进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已经三次登上春晚(两次串烧、一次独唱)的歌星,姚贝娜及其家人没有选择落后保守的丧葬观念,而是主动承担起作为公共人物的最后一份责任,这样的明星就是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明星,而这样的示范作用,也需要其他明星及公共人物继续弘扬和示范。虽然从根本上讲,人体器官的捐献、移植及管理的整个体制,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公信力,但明星示范的力量还是无穷的,“姚贝娜捐角膜”的意义需要“拔高”。(王传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