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打烂好牌的林妙可该不该被群嘲

2017年02月21日 10:02  娱乐专栏  作者:肥罗大电影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肥罗君

  听起来,林妙可的人生越来越像一个现代伤仲永的故事。

  今年,“奥运女孩”林妙可一口气报了五所国内著名艺术类高校,引起全民关注。日前中央音乐学院艺考复试名单曝光,林妙可曾参加声乐歌剧系的初试,报考专业方向女高音,榜单未见其名字,此前她已无缘北电。

  虽然林妙可已无缘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但她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复试,并已通过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复试。

  目前认定林妙可艺考失败,似乎还言之尚早,大众舆论,不过是在用林妙可艺考的受挫,来验证一个早已得出的结论:一手好牌被打烂。

  在那则18岁的林妙可眼神飘忽,摇头晃脑的艺考采访视频被曝光以前,林妙可早就被舆论塑造成了造作、早熟、拜金的怪胎。

  公众特别想知道的是:那个9岁就独登奥运舞台,10岁出演《红楼梦》,12岁上春晚的奥运女孩,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那场举手瞩目的假唱开始,林妙可几乎是在全国人民的眼皮底下长大的。从背负假唱的骂名,到林妙可长大了、“长残了”,林妙可的人生几乎一路伴随着群嘲。

  可当人们纷纷慨叹林妙可把一手好牌打烂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林妙可手里真的曾有过一把好牌吗?即使曾经有过,打烂这手好牌,又真的是林妙可自己吗?

  曾经举国点赞的奥运女孩,到今天沦为持续落榜的昔日童星的林妙可,到底该不该受群嘲?

  林妙可和杨沛宜的人生双城记:一条高开低走的抛物线和一条“低开高走“的抛物线

  从奥运那个时刻起,站在台前的林妙可和被隐藏在幕后的杨沛宜,就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抛物线。

  林妙可小时候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想当演员,之后的她也积极参加表演相关的活动,演话剧、音乐剧、接戏的新闻不少。

  可是更多的,是各种关于她的质疑与争议。早就有许多人认为她有点过早的世故和成人化了。

  陈小艺就曾经公开批评过她用假嗓子说话。

  接下来,她开始被质疑品味堪忧,而且特别喜爱样式、颜色都十分老气的围巾。

  其实,正值青春妙龄的林妙可穿上“符合年纪”的衣服时,她还是一个可爱活泼的小姑娘,满脸的朝气,看起来也舒服多了。

  更糟糕的是,虽然参加的演艺活动众多,但缺乏专业经理人之下,与林妙可相连的演艺经历也更多是些负面新闻:比如十三岁夜总会登台。

  14岁和37岁的男演员陈龙拍感情戏。

  这种质疑,在林妙可艺考前后抵达了新的高潮,在那则被疯传的林妙可受访视频中,让很多看客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而随后在北影的初试就被淘汰,再次成为她实力太弱的证明。

  而那个因为被奥运导演组认为不够漂亮,被隐藏在幕后而失去了一举成名机会的杨沛宜,却默默走出了一条学霸的人生抛物线。

  奥运假唱风波之后的几年,完全淡出大众视野,先是考入了一直以入团机制严格、教学内容专业为名的世界十大童音合唱团——“杨鸿年合唱团”。

  偶尔参与演出,也是像和歌神张学友合唱这样的高品质演出。

  2013年又被北京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录取。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走出来不同的人生抛物线?

  伤仲永的锅,到底该社会还是教育背?

  有人说,林妙可的锅,社会要背一半。是社会将她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之中,却没有给足她成长的空间。

  由社会背锅,似乎已经成为大众舆论对于社会问题的习惯性思维,似乎一切的问题,都可以从社会身上找出答案,社会,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背锅侠。

  可林妙可的人生,真的可以简单用社会高关注来解释吗?

  当多家媒体曾尝试采访沛宜并追问“沛宜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她将来完全不考虑往音乐方面发展了吗”。却只得到了杨沛宜父亲温和地拒绝:“我当然认为我女儿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但现在她需要过的是她15岁的暑假”。

  而林妙可的人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林妙可的母亲刘喆平39岁才生她,是一名全职主妇。在采访中,不难看出她对于女儿进入娱乐圈的骄傲,持续让女儿保持曝光度。15岁上高中的第一天,由节目组跟拍了她一天,直接把孩子送到风口浪尖上。

  对于林妙可一路以来遭遇的争议,林妈妈认定这是林妙可成名后遭遇的种种恶意,她曾对媒体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同学因为家长老是拿林妙可做榜样,导致同学记恨在班里孤立林妙可,甚至在操场上把她双手绑在后面在地上拖,把脸上都拖破了。

  在她眼里女儿最大优点就是乖。于是乖乖的林妙可,就在她的一手打造下,形成了备受舆论诟病的老土衣品。

  更深层的问题在林妙可参加的一档档真人秀节目中被暴露出来,比如她当时已经初三,上节目之前居然不会自己过马路。

  16岁参加的一场去澳洲做交换生的真人秀中,只会问对方一个小学式的“你最喜欢的颜色”的问题,接着就词穷。因为一次英文比赛失利,当场崩溃大哭。

  家庭教育的过度控制与过度保护,带来的只能是孩子独立性与创造力的极度缺失。而剩下的,只能是模仿,与自我模仿。

  林妙可子自己或许并不明白 “作”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却早就从小时候靠声音嗲、摇头晃脑赢得掌声的察言观色中发觉到:只要“作”,就能赢得大人们的掌声。

  

  于是当林妙可渐渐长大,却依然停留在林妙可的童年模式,“作”已经成为林妙可生命中的惯性,当世界希望看到长大后的林妙可的内涵、主见、实力、成长,林妙可能够回馈给社会的,依然只有她从小到大,在林妈妈的教育下最擅长的东西——“作”。

  然而人生高开低走,为什么不该是林妙可被群嘲的理由?

  在林妙可“演艺生涯”的巅峰,曾有调查称希望孩子成为小明星的京城父母增加了10%左右。

  可是当他们看到现在的林妙可,面对镜头和记者的问题时用“成熟”掩饰的浑身的不自信,就像林妈妈说的,她身上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已经永远消失了,当初那些父母们,会为当年的决定后悔吗?

  当然不会!就像即使到了今天,林妈妈依然认定,自己是对的,依然认为自己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成功标准加诸给年幼的林妙可,是为孩子好,而妈妈永远是对的。

  而在林妈妈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中长大的林妙可,实际上永远活在草木皆兵中,终生都活在妈妈的期待里,寻求爱与认可。

  这样的林妙可,即使曾经表面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赢得一个国家的瞩目与荣光,其实,也依然低到尘埃里。

  真是可惜,现实里,我们吐槽了一个林妈妈,却还在无数的虎妈虎爸鼓掌。

  奥运女孩林妙可红了,她的摇头晃脑就是对,董卿成了国民女神,《每一个国民女神背后,都有一个虎爸》 就成为了新的10万+。我们的时代,依然习惯于在成功中,总结出一个又一个成功学的故事。

  任何一个近乎残忍到不可思议的故事,一旦镀上了主人公成功的光环,就顿时成为了全民膜拜的成功学案例。我们吐槽林妙可,是因为林妙可“失败了”,可如果她成功了呢,那么林妈妈的教育,是否依然是成功的?

  中国人似乎永远不明白杨沛宜父亲拒绝媒体的理由:成功和孩子的独立成长不是一回事。

  当然也有可能,她们明白孩子牺牲的是什么,但他们只想用孩子的成功,印证自己教育的成功。

  在林妙可遭遇舆论场的群嘲之前,她的人生看起来就似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即使这个喜剧背后,全是假象。

  真正该被群嘲的,不是连续落榜的林妙可,而是这种依然在中国大行其道的虎爸虎妈成功学,是这种将自己的娱乐圈成功欲望,转接到孩子身上的“为你好”价值观。

  林妙可的不幸,也不在于输掉了几场艺考后的全民“伤仲永”,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假设林妙可真的因此渐渐淡出娱乐圈,未必就不能找到自己更好的人生,真正可怕的,是林妙可一生都无法走出年少成名的城池,永远活在了佯装可爱,就能得到一个国家的点赞的少女时代。是谁把林妙可的一手好牌打烂的?吃瓜群众的心里,早就有了正确答案。

  可惜的是,听妈妈的话这么久,林妙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而围观群众看了那么多林妙可的故事,却依然不明白,一个孩子的健康独立成长,远远比一场被制造的成功,重要的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林妙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