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无问西东的最后结局是只问强东?

2018年01月17日 10:49  娱乐专栏  作者:今天道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今天道

  《无问西东》正片放映结束,出现了史上最吓人彩蛋。正片里被镜头一闪而过的那些面孔,埋伏着清华大学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从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们,再到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数学泰斗陈省身等。在西南联大简易课堂下坐着听课的普通学生,名字叫杨振宁。

  这群英谱一样的大师彩蛋一出,影院扫地大爷都忍不住多看几眼。类似的操作只在《缝纫机乐队》中出现过:中国摇滚史上牛逼哄哄的名字,纷纷在那部关于摇滚梦想的电影里跑龙套。可惜这部电影是个人梦想,而《无问西东》愣是将一部校庆片拍成了大时代大视角的国产《云图》。

  厉害的,厉害的。

  要让这些名字出现在电影里并不容易。传闻《无问西东》2012年拿到龙标,发布会先后开了四次,愣是没能上映。电影总局是副部级,清华大学是副部级,校长直接归中组部任命。局长同意,校长不见得同意;校长同意,校友和家属不见得同意——不要笑,2012年,清华的好几位校友是敏感词级别的。

  在2012年清华校庆的一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校长校友们真正排序:

  所以,拍电影的,有的要搞定婆婆,有的要搞定妈妈,有的婆婆妈妈一起都得搞定。搞定这些之后,你才敢在电影里加入一些自己的创作想法:结构,时代,命运,个体;反右,文革,民国,新中国……把这些凝重的关键词组织到一起,“只问真心,无问西东”,这行为本身就够知识分子了。

  知识分子向的影片,很少了,因为最好的题材实在不容易过审;即使勉强拍出来,味道对不对另说,商业性始终是个问题。

  《黄金时代》的配置不比《无问西东》低,小气的许鞍华只拍出了作女萧红的一生;《明月几时有》给了东江游击队解救大师北上的好故事,但对于茅盾等左翼文人的描绘只点一笔——哦,还有梁文道cos的梁漱溟。这个世界仿佛真的会好。《不成问题的问题》有味,因为老舍的好文笔;《让子弹飞》之类也在谈民国,不过不是知识分子电影,是土匪电影。

  科班出身李芳芳还是很有办法的。日军大轰炸昆明,西南联大雨中上课。在这场戏之前,电影进入缓慢,主题飘忽,甚至出现笑场。为它捏把汗。

  但黑板上“静坐听雨”四个字写出,老师静坐,学生端坐,雨声磅礴,无动于衷:镜头摇到窗外,有学生冒雨上体育课,有人雨中捕鱼,各成各景。国难颠沛流离时代的倔强与笃定,知识分子的不屈之气,从屏幕中立马冲了出来——要论近年来最好的知识分子电影,它算一部。

  这样属于特定时代特定场景影片中数不胜数。珍珠很多,又串起来,终究还是好看。

  比如章子怡和黄晓明的故事,很多人说是表现文革,非也。故事发生在1962年,距离打倒一切牛鬼蛇神还有三四年时间,最多算是肃清前夜。为什么是这个特殊年代而不是最激烈的文革十年?不是因为审查,还得归到电影的出发点:百年校庆。清华人引以为傲的,绝不是和隔壁北大竞争谁交第一张大字报,而是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专业人才。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如此壮国威盛事,当然有清华学子的身影,需要被表现。然而这并不需批评,虽然它的初衷是赞扬,但是碰巧有了揭露的行为,值得肯定。

  没有文革,还有反右。很多知识分子根本没熬到炮打司令部大字报发表的年代。还原时代本身就足够力量了。电影中,蒋南翔要调查章子怡饰演撒谎的女学生,找她谈话,手里捏着牛皮纸袋。很多体制外的90后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那叫档案。在那个年代,就是杀人暗器、整人黑洞。当领导开始拿着档案跟你说话,就是图穷匕首见。

  所以,当电影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让台上被批斗的王敏佳和台上的支边先进李想一起出现,又成了神来之笔:被冯小刚在《芳华》里轻轻滑过的红色广场,从未如此分裂过,立体过,残酷过。被推翻在地踩上一脚的虽然只是学生,但是已经隔着屏幕听到对知识分子啪啪啪的打脸声。

  《无问西东》让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由一个被救孤儿连接,落脚点在“遵从真心,但行好事”这样的鸡汤上,是取巧,是妥协,也可以说是聪明。这几十年,从国民党坚持抗战,知识分子响应、蒋家兵败如山倒,文人被迫选择一边的南渡北归,真正的大江大海、风云际会,那关系中国最好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下落,一部一百集电视剧容量恐怕不够。

  我简单取几个例子吧:傅斯年,抗战曾经炮轰孔祥熙宋子文几任财政部长导致他们下课的傅大炮,1948年被毛泽东专门约谈,希望他留下。大炮特地写了条幅相赠:“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直接南渡而去了。自诩最懂知识分子自居的太祖,人生奇耻大辱,后来全民批判傅的老师胡适,那是有仇必报。

  也有在历史关键节点里,发出“难道他们会比国民党更坏吗”的疑问的,比如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当时的统战同志给他的答案是:怎么可能,我们会给学术最充分的自由。罗主任遂打消了疑虑。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最希望的答案。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也,这是联大梅贻琦老校长的千古名句。因为这些大师,西南联大几间茅草屋天下闻名,诺贝尔奖都出了好几个。那一代人,胡适、傅斯年、梅贻琦、蒋梦麟南渡,陈寅恪、马寅初、沈从文、李济等人都留下了。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里说,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写这碑文恰逢抗战胜利,南渡可以北归,是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

  他只猜中了故事的开头,看到了中场,没猜对最后结局。真相是,南渡者再南渡,北归者无处归:台北有白色恐怖,内地有反右文革,毛蒋两位枭雄联手绞杀下,所剩无几。被杀死的,当然还有民国爱好者们口中念念不忘的民国范儿、大学精神、知识分子情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校歌里的这句话,也在此范畴中。

  无问西东的人们后来怎么样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案例。如今清华大学百年了,一部关于过去大师的电影反复延期,要听听这里那里的意见,一拖就是五年。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最早成立的大学就是清华。大家如此,苛求什么?

  电影中,张震的故事里有个桥段:他来到清华园喂流浪猫,从学校课堂里走出了章泽天,这是清华大学在这个时代最知名的校友。当时她只是一个网红,后来的故事大家又都知道了:章校友成了刘夫人,成了跨娱乐圈、科技圈、投资圈的名媛。

  所以,这就是清华百年历史沧桑巨变的最后归宿:无问西东,只问强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无问西东 电影 结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