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韩剧叔
不罗嗦,今天韩剧叔要说说《燃烧》。
这篇影评非常长,因为李沧东的电影,实在是不可言说,又令人忍不住言说。
就拿《燃烧》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它在戛纳拿到了3.8分的场刊历史最高分,不仅《卫报》,《综艺》都献上四星以上的高分,甚至有外国媒体直接在推特放话,“如果这部电影不拿大奖,那评委们都瞎了”。
结果呢?虽然是众望所归,但影片还真没拿到任何大奖,一度被视作影帝热门的刘亚仁,也在最后空手而归。
而在国内呢?影片的评分也是一路暴跌,戛纳争奖的时候是8.9分,现在只剩8分了。很多观众甚至丢下一句:你装你的,我评我的分。看起来,很多普通观众对这部电影被捧成神作,也是很不服气了。
这样的评价,大概也是源自李沧东电影一贯的调调,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文学,或者说,李沧东一直在用电影写诗,镜头就是他的诗句。
而大众对诗的解读,向来是参次多态的,很多好电影,好得都非常直接,让人看完只想起立鼓掌;但观看《燃烧》却恰恰相反,越是能进入李沧东的世界,越是感受到电影的精彩,越是不确定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就像电影中烧掉的大棚,一切终归虚无。
而戛纳的高评价,实际上又制造了一个天然的心理落差,带着神作期待去看的观众,很容易觉得不过如此。
但有趣的是,无论认不认同电影是神作,大家对于几个主演的评价,却一边倒地都觉得不错,新人全钟淑演出的惠美肯定是很惊艳了,但我要说的是,这个新演员的精彩,可不止那三分钟的裸舞长镜头。
而刘亚仁的演技就更是令人服气。到底怎么令人服气,后面细说。
李沧东电影,一向是以诗人的目光,去洞穿现实的迷雾,但也让他自己的电影,变成了迷雾。所以韩剧叔今天要做的,就是带你穿越这篇迷雾,去搞清楚两个答案:李沧东的《燃烧》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到底算不算神作?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说戛纳欠刘亚仁一个影帝?
《燃烧》到底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惠美是不是被Ben烧死了?
《燃烧》到底说了什么?这可能是很多看完电影观众问出的第一个问题。
《燃烧》根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烧马棚》改编而来。
之前大家都认为,把村上春树的小说拍成电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际上之前的几次改编,也的确是一次比一次失败,但李沧东却神奇地将一个第一人称,短到像没写完一样的短篇小说改编成了一部充满余韵与留白,既包含了村上的孤独和福克纳的虚无,又充满了李沧东一以贯之的社会追问的电影。
而这个第一人称的“讲述者”,就是刘亚仁饰演的快递员钟秀。
借着钟秀的视点,电影的前半段几乎完全忠实原著,讲述了一个两男一女带有些暧昧与张力的爱情。
故事的开场,就是钟秀在一次送货的时候,被卖场促销女孩惠美叫住,女孩告诉他得奖了,奖品是一款女士腕表。
女孩调侃说,“怎么办?现在开始得找一个女友了呢”。
聊开了以后发现,两个人竟然是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然而竟在这里重逢了。
接下来的发展就很迅猛了,送了女孩手表,一起吃饭,女孩邀请钟秀去家里喂猫,结果直接变成开船了。
但就在一个爱情故事刚刚萌芽的时候,女孩去了非洲旅行,还请钟秀照顾她的猫咪。
没有女孩的生活是乏味的,钟秀这段日子的生活混日子,应付父母的官司,再就是去女孩家里喂完了猫,对着窗外撸一发。
好不容易把女孩等回来,却发现女孩还带了一个人回来,她在旅途上认识的神秘富二代Ben。
虽然有钱又有颜,这个富二代却一点不让人讨厌,整个人充满着有教养的温柔。
在钟秀面前处处照顾他的情绪,也愿意配合去吃穷人爱吃的肥肠锅,吃完饭静悄悄去买单,听说钟秀喜欢的作家是威廉·福克钠,还特意去买了作家的书来读。
这就是传说中让所有人都舒服的人啊。
可是三个人的关系就很微妙了。
虽然是三个人一起出来玩、一起吃饭,但实际上变成钟秀又孤单又自卑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有钱的盖茨比在一起秀恩爱。
他被Ben带去自己的豪宅,见他朋友圈里的上流社会。
但这样坐在角落观赏别人的上流生活,换成谁都会不爽的吧。钟秀用“盖茨比”形容Ben,却又无法拒绝来自上流社会的邀请。
但故事讲到这里一直没有解释的是,仿若站在云端的Ben,为什么会看上出身平平、样貌不算顶级的惠美?
直到有一回,Ben在吸食大麻之后,向钟秀说出了一个自己的秘密——他喜欢烧大棚。
还说这次这次来钟秀家,就是看中了一个大棚,来踩点的。
但就在几天之后,Ben告诉他:“大棚已经烧了”。但钟秀找遍家附近,也没发现大棚被烧毁的痕迹。
然后他惊讶地发现,惠美消失了。
从这里开始,电影开始超出村上小说的部分,变成了一部悬疑片,惠美成了无辜的受害者,钟秀成了身不由己的侦探,而Ben成了头号嫌疑人。
关于三个角色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命运背后的角色动机,也成了李沧东改编原著争议最大、也最出彩的部分。
在寻找中,钟秀找到到惠美的前同事和家人,但却意外发现,及没有人关心,甚至也根本没人发现惠美的失踪。
Ben曾经对钟秀说过,没有警察会关心几个被烧掉的大棚。
这是不是就像是惠美无人问津、自生自灭,哪怕消失了也没人在乎的命运?
甚至,Ben所说的“烧大棚”,到底是烧了真大棚,还是隐喻这些无人在意的人呢?
韩剧叔要提醒你的是:在李沧东的故事里,真相从来不会直接说给你听。或者说,导演说给你的真相,本身就是可疑的。
李沧东塑造了两个边缘人,讲出了他们微茫的愿望,也细细铺陈出一个虚虚实实的悬疑故事。但讲一个好故事,光靠李沧东还不够。
看完刘亚仁的演出,我感受到韩国新一代演技派的可怕
看过李沧东电影的都知道,相对于故事,李沧东更注重的,其实是塑造角色。他的电影,从来是角色去推动故事。
尤其是本片的角色,可以说就是电影本身。因为影片的片名“燃烧”指的就是三位主角的三种生命状态,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对现实产生了无力感:像软骨病人一样的钟秀,得到一切却失去了生命的感觉的Ben,和渴望像晚霞一样消失的惠美。
不得不说,三个演员的表演就是一场演技角力:上一个已经非常出色了,可是下一个更加厉害。
Ben的扮演者,是美籍韩裔演员史蒂文·元。
当初他的角色从美剧《行尸走肉》消失,几乎掀起了一场剧迷的风暴,而《行尸走肉》的衰败,也正是从这个角色惨死开始。这个不起眼演员的演技,可见一斑。
Ben的角色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好演,就像小说里说的,“做什么不知道,反正就是有钱,谜一样的小伙子。”
史蒂文·元演出了那种角色的和善、优雅背后的危险,连那笑容和温情,回想起来也令人脊背发寒。
据说生长在美国,韩语不及格的史蒂文,为了参演李沧东的电影狂补韩语。最后出来的效果,真是很惊喜了。
但韩国电影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饰演惠美的新人演员全钟淑。
长相不算特别出众,却时刻在电影中散发出一种慵懒的美。
更难得的,是让观众与这个原著中谜一样的角色产生共情。
在《燃烧》里,李沧东给惠美增加了原著没有的做整容手术的人物经历。
让她上哑剧课,还在钟秀面前表演了哑剧“剥橘皮”的戏码,这些人物细节的补充是用来干什么呢?
在整个上半部电影里,李沧东不断展现惠美对生活的渴望与迷茫,让这个原著小说中抽象无比的角色一步步生动起来。
这所有的铺垫,最终将全钟淑在夕阳下的裸舞表演,彻底点燃。
在那场充满迷幻感的戏中,惠美在夕阳余晖映照下一件件脱掉衣服,终于裸露上身,在微光中忘情地举起双手,身体随着静静摇曳,如同一出无声的舞蹈,然后舞着舞着就哭了起来。
接着音乐骤停,舞蹈继续,天地静默如谜。
她曾说过,希望消失在夕阳里,青春的肉体之下终究是无处可逃的老灵魂,而在这场舞之后,她也真的无处可寻,就仿佛这一生,就只为这一支舞而活,然后就像晚霞一样永远消失。
不能说全钟淑这段神来之笔的表演里,没有李沧东的加分,李沧东坦言这幕夕阳戏是最难拍的桥段,十分钟需要拍完的内容,他整整拍了一星期。然而正是这场戏,将惠美这个角色和夕阳融为一体,这不仅是银幕史上最美的夕阳之一,也是银幕上最美的夕阳下的舞蹈。
但如果没有全钟淑的表演带出的那种浓到化不开的忧伤和迷惘,这场戏不会如此完美。
她的形体完美呈现出这个令人随着女主的舞蹈陷入悲伤的情欲时刻,那当然是一个青年演员表演的绽放。忠武路也当然不可能忽略这场表演。
但最令忠武路无法忽视的,还是刘亚仁。
似乎《燃烧》神作地位的动摇,却一点没有影响大家对刘亚仁的演技评价。这一方面源于韩国鲜肉演员的演技,向来不可斗量,而刘亚仁又是鲜肉中公认的最强演技派,另一方面,李沧东导演,又是出名的演技调教大师,整个韩国影坛,是没有人会拒绝李沧东电影的,在他的点化下,刘亚仁的演技,真的又将国内鲜肉甩得更远了一些。
这可真是一个难演的角色,因为导演所有想说的话,想给观众设的局,都被放在这个角色身上,在此之前,能够完成这种李沧东电影里的C位表演的,是《绿洲》、《薄荷糖》中的崔景求,《密阳》中的全度妍这些忠武路顶级的演技派,而这一次,是刘亚仁。
他也真是把一个行尸走肉般的韩国底层青年,演得入木三分。
他首先是演出了角色的无力感。
这个角色作为快递员,身份卑微,虽然有梦想,却写不出什么,有父母的介绍,依然求职无门,刘亚仁要怎么去演这个社会底层的呢?
注意看刘亚仁的第一次来到Ben的豪宅刘亚仁的表演细节,他一直在努力表现出满不在乎,但那张始终微张的嘴和近乎呆滞的面部表情出卖了他。
有一场戏,或者说是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海报上——一个愤怒又迷茫的青年被挡在一层充满雾气的玻璃门之外,想入而不得其门而入,这一个画面,他就演出了那种不可逾越的阶层感。
李沧东说《燃烧》是关于当下年轻人的故事。他认为韩国的年轻人对现实已经失望,对未来丧失了信心,这种无力感累积成一腔怒火而无处发泄。最后只有燃烧。
刘亚仁演出的那种时刻浑身不自在的局促感,正是李沧东需要传递的感觉。
在电影中惠美有一段关于哑剧表演的阐述,她说演哑剧这事不是靠天分。
关键是别想着这里有个橘子,而是忘记这里有橘子这件事。
而刘亚仁演出的人物,则是忘记了生活。
钟秀不止一次问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用尽一生寻找生命的意义,最后却发现真正找到的,是生活没有意义这件事。
刘亚仁表演的层次感在于,不仅演出了这种无力感,还演出了这种无力下的爆发,当惠美失踪成为一个导火索,这个角色最终被点燃,最后把自己燃烧殆尽。
很难说刘亚仁达到了怎样的表演高度,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表演能量,当这种能量从头燃烧到最后,依然火焰旺盛,你当然能感受到忠武路新生代演技的可怕。
《燃烧》算不算神片?李沧东有没有被高估?
李沧东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电影通常很难超越文学,而这一次李沧东不仅完成了文字向电影语言的转化,更很有可能超越了原著。
他不仅成功改编了村上春树和福克纳的作品,并且将《燃烧》变成了一部充满韩式风格的悬疑电影,而到了电影的最后,他不仅是为电影加上了李沧东电影的标签,更突破了李沧东。
电影有两个最明显的改动,一是把 “我”的设定从中年小资作家变成一边靠打零工送快递为生、梦想成为作家的青年钟秀。一个充满村上式情调的虚幻故事,顿时找到了李沧东电影身后的韩国现实土壤。
二是结尾,小说在“她”消失后就此收尾,只留下余音淼淼,而电影真正的戏剧重点,却被放在了女孩消失之后。
如果说前半段李沧东还在延续村上的风格,用影像还原出小说里虚实相映的神秘氛围。那么以女孩消失为分界点,李沧东开始着力营造悬疑气氛并拓展出自己的故事:
比如惠美去非洲旅行期间,曾委托宗秀每天帮她去公寓喂一只名叫宝儿的猫,后来宗秀去本的家里侦破,恰好遇到他新养的的猫,当宗秀叫它“宝儿”时,它立刻跑了过来。
宗秀第一次和惠美一起去Ben的家里时,发现了厕所里有一个女性用的化妆盒以及一个放满女孩手链的抽屉。
而当他第二次去打开抽屉的时候,却发现了第一次和惠美重逢时送给她的手表。
这部电影的结局,也充满了李沧东式的惨烈,钟秀将Ben约到荒野,一刀一刀刺向他,最后将人和车,一起点燃。
但是Ben真的杀了惠美吗?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认知,是因为我们中了李沧东的圈套。
因为我们所有关于Ben是变态连环杀手的认知,都是刘亚仁饰演的钟秀告诉我们的。
我们认定他所说的烧大棚就是指杀掉女孩,是因为对于刘亚仁的情绪有强烈的共鸣,甚至于理解了他的愤怒。
但如果不是刘亚仁的脸,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现实中彷徨无措的快递员,家庭处于破裂边缘,想当作家却写不出什么东西;眼看着心爱的女孩跟着另一个富有的男人走了的角色,如果换一个说服力不高的脸来演,比如黄秋生,是不是我们对整个故事的理解都会不同呢?
比如公寓管理员告诉钟秀,那里根本不许养猫,所以宝儿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钟秀幻想出来的?惠美和钟秀最后一次见面不欢而散,从此消失,她是不是真的被害了呢?还是“很饿”的钟秀的执念幻想?
甚至就算真的被害,下手的到底是钟秀心目中的情敌,还是他自己?
如李沧东自己所说,他要做的是设下一个迷局,让这个故事看起来似有还无。但他却并没有给出谜底。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观众被李沧东的电影魔法带入整个充满紧张感和悬疑感的气氛,也跟随着导演的镜头目睹了那个悲剧的结局。
他成功建造了自己的电影迷宫。
在这座迷宫中,当然还有村上春树原作的部分,比如村上一以贯之的孤独,宗秀是孤独的,所以他失去了惠美后会陷入不顾一切的疯狂;惠美是孤独的,她连消失了都没人惦记。
就算是Ben也是孤独的,虽然他拥有看似完美的大家庭,但只有烧大棚才能让他找到存在感。
所以看起来拥有一切的他,反而会嫉妒钟秀和惠美真挚的感情。
但它归根到底是李沧东的电影。
他在一个村上春树的故事模板里,拼命放入各种角色阶层差异的私货,之前的剧情里,就特别突出了惠美一年四季不见阳光的毫宅。
后来又展示了Ben的豪宅,厨房都比惠美和钟秀的整个家都大。
但位于阶层上游的人就快乐吗?惠美在去非洲前有一段对白,她说在非洲,有一支布希族,他们觉得世上有两种饥饿的人。
一种是little hunger,指一般肚子饿的人;
还有一种是great hunger,是指因找寻不到生活意义,而更加饥饿的人。
那群人终日探索“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
惠美去非洲,正是为去见见那群great hunger。结果她找到了Ben。
从非洲回来时,惠美提到一次看日落的经历:她说希望像晚霞一样,消失掉就好。
无人在乎的惠美,是great hunger。
烧大棚的Ben是great hunger。
活得宛如行尸走肉的钟秀也是great hunger。
李沧东在戛纳的媒体发布会上说:“这部电影里含有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角度的因素,但我不想都一一解释清楚,我只想以电影的方式来呈现它们,也不希望观众只是简单的把它看作一部单纯的悬疑惊悚片。”
换言之,这部电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导演将惠美的存在与失踪,变成了推动两位男主角力的开关,带出了一出绝佳的沉浸式戏剧,令观众置身其中,跟随着角色一起奔向无可奈何的命运。
也正是因为这样将女性作为叙事动力、而非独立个体的处理,激发了以“女王”凯特·布兰切特为首的评审团的不满,才在媒体热捧下,痛失了在戛纳获奖的机会。
但李沧东还是拍出了自己想拍的所有东西,夕阳下的绝望情欲,烧掉大棚的隐喻、谓边缘人群和阶层差异,都在李沧东炉火纯青的镜头下静静流淌,最终质问的是生命的意义。
烧掉大棚是烧掉没用的人,钟秀的暴力是无望的反抗,没人在意穷人坠入的枯井,可钟秀在意,一如李沧东始终在意这个时代小人物的痛苦与困境。
所有漫长的悬疑与铺垫都为了最后冰天雪地里那场大火,当观众的怒火随着钟秀一起点燃,然后,愤怒充溢荧幕,爆裂燃烧。
你相信了这场燃烧,它就是神作了。
你不信,它就不是。但你的不屑,反正李沧东也不在乎。
如果你熟悉李沧东的电影,就该知道这是他少有的温情结局,尽管世界残酷,样光冰冷,但至少他对刘亚仁饰演的钟秀手下留情,即使看不到出路,至少他还在奋力燃烧。
而只要刘亚仁领军的韩国新一代演员持续这么燃烧下去,也许不用太久,就能从戛纳拿回属于刘亚仁的影帝。韩国电影的未来,应该不会像钟秀一般迷茫。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