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演员是导演创造的黄金利器

2015年06月30日09:59   娱乐专栏  作者:长凤新   我有话说

  文/长凤新(媒体人)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之后,彩虹旗插遍网络,大量名人明星发文支持,不过华人娱乐圈并没有想象中热闹,只有寥寥数人点赞。按李安的说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但电影风潮过后,却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非要当事人出来走两步,仍是勉为其难。所以有人再次翻检出蔡康永日前一番孤军奋战的言论,对娱乐圈中人的鸵鸟态度不无失望。不过,与公众希望明星揭开神秘面纱的期待不同,对于影视圈导演来说,同志演员是不是也是他们创作的黄金利器?翻翻相关传记及专访,不难得出答案。

1

  ​最爱跟同志演员打交道的好莱坞大导演,少不了希区柯克。传记作家唐纳德·斯伯特在希区柯克传记《天才的阴暗面》一书里,多次提到这位导演对很多“私生活不守常规”的演员又好奇又欣赏,也与同性恋或双性恋人士相处很好,比如拍《忏情记》时对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大感兴趣。其同志合作者名单上还有拍了《房客》的艾弗·诺韦洛、《夺魂索》的法利·格兰杰、《惊魂记》的安东尼·博金斯等人。传记作者援引一位熟知希区柯克的女演员的说法,“他经常对他的演员说,他们应该兼具阴、阳性别,这样才有可能深入角色的心灵。他认为,主观性和感觉可以超越性别。”

《春光乍泄》

  ​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类似论调也曾被多次用于张国荣及其电影角色。导演陈凯歌后来回忆初识张国荣,“他说他能演好(程蝶衣),因为他就是人戏不分,雌雄同在”。不过,另一方面,张国荣能胜任《春光乍泄》里的同志角色,被视为理所应当,而同戏的梁朝伟则被金马奖评审认为“不是gay,却能够为艺术牺牲,演得如此细腻逼真”,曾惹来不少争议。也幸有张国荣的存在,后世具备类似气质的演员可以不必被贴上暧昧标签,而替之以“神似哥哥”、“有张国荣的气质”。某种意义上,张国荣化为后来者的护身符,轻易消解了他们被指认为某类人的风险,很难说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张国荣一骑绝尘再难得,后来者即使拥有类似天分,也少有空间供其发挥——​对于华语电影来说,虽非避之唯恐不及,但近年大多作品并不太想正面迎击容易滑向少数群体议题的同志题材,对于那些信奉大盗不动干戈的创作者而言,不愿再为此铤而走险。嗷嗷待哺的CP党只能把眼睛瞪大,继续在银幕内外苦苦搜寻。

  ​最纠结的一场误会,恐怕还是以张彻电影为代表的新派武侠片里的同性情欲争论。不少电影学者对此津津乐道,以至于张彻自己撰文澄清,“中国传统中男性讲义气,表现于文学戏剧中自成一主流,超乎两性间的爱情之外,我和吴宇森都有所承袭,但与同性恋是两件事。”他更回答导演关锦鹏的相关提问:“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是同性恋!”(见《张彻回忆录·影评集》)不过,张彻电影里的最佳搭档狄龙与姜大卫,却以穿越时空的魅力成为屹立数十年不倒的CP,近年借网友制作的陈升《牡丹亭外》、李香琴念白的《三千年后》等MV,在网络上热度不减。

  ​蔡康永一句“我很希望很多人陪我”,会不会引人前赴后继?被网友追问的赵文瑄便说:一个明星最珍贵,也是最该抵死保住的,“不是饭碗,不是青春,也不是节操,而是他的神秘感”。这一谜题,恐怕是明星从高居神坛进化到卖萌自黑时代,剩下的最后一层纸;对不少明星来说,仍是一座大山。出不出,更该视乎内心意愿,而非某种道德绑架。

  ​最后翻到台湾编剧王蕙玲在电影《夜奔》剧本出版前言里写过的几句话:“在族群标志类化的年代,要冒着爱一个人就成为一种人的危险,和不爱一个人就背叛一种人的风险,人对感情的定义成为一只一只的抽屉,以前迷惑是一种痛苦,现在旗帜鲜明则又有另一种不允许迷惑的痛苦。”本次翻书,到此结束。(南方都市报2015/06/30)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出柜 同性 张国荣 李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