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和90后的世界都为金庸先生降半旗

2018年10月31日 12:15  娱乐专栏  作者:影艺独舌   我有话说

  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影艺独舌

  金庸先生逝世,网上线下黯然。这是当代华语文学界到达率最高的作家,这是贯通了通俗和严肃两境的大家。我们只是小小的独舌编辑部,但几乎所有人都是他的文字门徒。在这个全球华人心里降半旗的时刻,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制了悼念文章一组,献给先生。

  李星文(70后):最珍贵的生命记忆

  求知欲最旺盛的年代里,我有四个文化图腾:金庸、王朔、周星驰、鲁迅。

  无一不是在阅读和观赏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在学问和见识中得到了海量的补益。金庸先生是半个同行,放第一位。鲁迅先生是精神灯塔,放最远处。

  金庸是小说家,也是报人,故一直从事媒体工作的我敢冒称半个同行。然而,先生的毕生功业,那只能是高山仰止,望峰歇心。

  金庸这一生,最初想当外交官,后来做了电影编剧,继而创办《明报》,终成武侠小说第一人。

  早年间,他是大陆的诤友,写过诸多带刺的社评谈论时事。晚年又成了香港回归建章立制的重要一员,成为内地官方和民间都欢迎的人。

  《明报》初创,只有四个版,金庸左手社评纵论天下,右手武侠愉悦市民,只手创造了这份报纸最大的两个拳头产品。

  他还是这份报纸的老板,大到广告经营策略,小到专栏作家稿费,事无巨细过问。写小说,他心游万仞。开稿费,他锱铢必较。

  章太炎论人生成就,曰立功立德立言。中国历史上做得最好的大概是两位:王守仁和曾国藩。而金庸堪称当今文人的最高表率:著作等身,富可敌国。

  金庸传入内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上着初二,先看到了七章一册的《射雕英雄传》残卷。登时废寝忘食,惊为天人。

  大约是郭靖、黄蓉定情,桃花岛比武招亲的那段。那是怎样神奇瑰丽的世界,那是怎样超凡脱俗的想象。之前我已断续看过TVB83版电视剧《射雕》,但金庸文字的魅力还是彻底将我淹没。

  后来就成为金庸门下走狗,15部武侠依次读来。不知道和老师打了多少游击战,不知道在熄灯后燃尽了多少蜡烛。不知经历了多少等待传阅的失落和狂喜,不知道做了多少少年心思的代入和玄想。

  最喜欢的是《倚天屠龙记》。最不带劲的是《白马啸西风》。最爱的是绍敏郡主,最烦的是刁蛮郭芙。最神奇的武功是乾坤大挪移法,最搞笑的武功是神行百变,最旖旎的武功是玉女心经和美人三招…

  金庸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琴棋书画、中医药道、儒道佛学、朝代更替,都被他延揽入文。金庸是西方小说的师法者,基督山伯爵的模版,现代派小说的技法,都被他拿来主义。

  金庸曾经是家国情怀的阐释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他终究还是超越了这个理念,萧峰是契丹人做男主角,韦小宝说不清是汉满蒙回藏哪一族的传人。

  金庸缔造了雄奇的武侠世界,堪与西方的魔幻小说并峙。但他终究走向了反武侠的境界,所有的大侠们捆起来,也敌不过韦小宝的诡计多端。

  金庸从陈家洛、郭靖这样的儒家之侠出发,到道家之侠杨过、令狐冲,再到佛家之侠张无忌、段誉,最后抵达了无侠韦小宝。

  金庸放弃了对理想主义者的捏塑。就此搁笔,永远作罢。晚年有过重修旧作的实践,但谁都知道那是顽童之举,不可当真。

  金庸的才华和成就令人心驰神往,但内地读者没见过他的壮年风采。及至看见耄耋老人的销蚀容貌和讷讷口才,多半会生出闻名不如见面的感慨。

  但失望只在一瞬间,人间岂有十足人。片刻就又回到顶礼膜拜的原初状态。

  对我来说,金庸是少年时不能抹去的快乐时光,青年时反复研读的人生宝典。虽然30岁以后不再看得下去大段的打斗描写,但对他在通俗文学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更加体认清晰。

  前人没有他的西方小说技法,后人没有他的壮阔人生阅历。民国的还珠楼主和今时的玄幻小说家们在荒诞不经的脑洞中会合了,但他们都不能像金庸一样把通俗小说写到严肃文学的境界。

  新派武侠三大家金古梁尽数归去。新一代的读者又有了心头所好。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阅读率也已不复当初。历史会留存时代之歌,但时代之歌不一定被每代人传唱。金庸先生在他的时代和领域做到了最好,别的事就随缘吧。

  杨静(80后):这么好看的书你才知道?

  我第一次看到金庸的作品是在一个小租书屋里,那是中学时的一个暑假,书屋老板在一堆言情小说中翻出《笑傲江湖》推荐给我,由此便为我打开了武侠世界的大门。

  直到现在我仍记得当时看书的感受:震惊太有趣了!它与传统的演义小说不同,也与学校推荐的世界名著不同,甚至与看同版电视剧的感受也不相同。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有家国情怀、有儿女情长,也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就是被这种想象力所迷。

  《笑傲江湖》是我一口气看完的,小说中有许多我在其他书中未曾见过的奇闻异事,比如修炼葵花宝典的东方不败和古灵精怪的桃谷六仙。

  那个暑假期间,我把租书屋里金庸的作品都借了个遍,再返回学校时,有些骄傲地和许多同学谈起此事,却被人嘲笑,他们的原话是:“这么好看的书你才知道?”原来,我以为自己发现的新大陆,在同学中间早已像参考书一样被普及。此后,在他们的介绍中,我又补齐了金庸的其他作品。

  当时的我们家中电脑没有普及,娱乐项目也比较匮乏,书籍是能够为我们打开想象力的一扇大门,武侠小说又是众多类型中富有想象力的一类,所以无论男生、女生,几乎没有不爱武侠小说的。

  而在80后心里,金庸就是武侠,武侠就是金庸的另一个名字,几乎所有人都武侠启蒙都是金庸的小说,也几乎没有人从未看过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爱金庸。

  在金庸的小说中,我最爱那些随性自在的人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杨过,比如令狐冲。因为,他们的境遇和归属满足了我在枯燥的寄宿生活中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我有位朋友则喜欢其中的侠义精神,由于过分狂热,他平时在学校为人处世都刻意去模仿书中的大侠,比如有人打饭插队,他会上前制止;同学间发生摩擦,他也会前去劝和;甚至在小团体说悄悄话时,他也会清清嗓子,说句“不大气”。

  而今,有了玄幻、科幻,有了武侠所碰触不到的、匪夷所思的想象世界,但我们却不会再学其中的人和事,也不会对书里的世界充满向往。我依然爱武侠,爱金庸,因为那些有血有肉的人,善与恶的抗争,和不死不灭的武侠精神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金庸先生也一样,在我们心中不死不灭,万古长青。

  杨文山(90后):构建中国人的族群认同

  90后接触金庸大部分是通过武侠剧,我也不例外。但金庸小说于我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是我摆脱教科书束缚,真正开启阅读之旅的启蒙。

  因为成长环境所限,在高中以前我的阅读经验仅限于教科书和教辅资料,这种精神匮乏状态导致以后即便有旺盛的求知欲,由于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长篇大论的“课外书”也十分缺乏耐心。

  但一套金庸小说读下来,我竟然感觉仿佛打通任督二脉,不管是严肃文学,还是学术著作,读起来再无当初难以下咽之感。那时我对金庸小说十分着迷,还在图书馆借了金庸的传记和别人写的金庸武侠评传……

  阅读真正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尽管因为某种虚荣和好胜心,我在高中时代看了很多当时完全看不懂的书,那种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让我日后付出了不少代价。

  但这些教科书外的知识漫游诱导了我精神世界的独立,避免沦为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标准件,使我不断成长为成为今天的我。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我高中时代最大的馈赠,而这一切源于金庸小说对我的启蒙。对于一个在小农村长大的90后,金庸小说让我掌握了阅读这门功夫的速成大法。

  毫无疑问,金庸小说早已实现经典化,在杂七杂八的网络小说面前,它的江湖地位不亚于“四大名著”。

  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评论金庸武侠,大意为:金庸刻意在武侠小说中镶嵌进了不少文人情趣的东西,用来增加作品的文化感,从而提升武侠小说在艺 术、美学上的地位。比起古龙侦探式武侠的干净利落,金庸武侠确实过于繁复,一直有不少和快意恩仇的故事主线无关的传统文化铺陈和植入。

  金庸写武侠小说一直有“雅化”的倾向,毕竟之前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这是金庸作为一位新旧交加时代知识分子生活在香港这样一个市民文化高度繁荣的文化自 觉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接触比以往更加容易,但是这个时代也有更多的诱惑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图片、视听更是干扰人们对于文字的接纳,今天的孩子 能抱起四大名著读下去的也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金庸小说刚刚好,它有吸引注意力的动人故事,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植入。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距离祖先已经太过遥远了,金庸武侠的伟大 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中国人关于古典中国永恒的文化想象,这种想象或许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却令人心驰神往,并且在全球化浪潮下建构着中国人的族群认同感,成 为全球华人的精神食粮,这是金庸小说在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功绩。

  武侠常青,金庸不朽。

  赵春晖(90后):以金庸小说为蓝本分析文学技法

  在这个十月份的尾巴,惊闻金庸老爷子仙逝,对于一个九零后武侠迷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刚看到消息的一刻,总盼着有人辟谣,然后各种推送越来越多,朋友圈开始陆续刷屏,我心里已然明白,金大侠是真的去世了。

  每当名人去世,总会看到“一个时代结束了”这样的感慨,事实上当得起时代二字的人,寥寥无几,而这寥寥无几的人中,金庸占有一席之地。我是看着金庸小说长 大的。可开始接触金庸,却不是从小说,而是影视作品。迄今为止,金庸所有的作品都被改编过电影和电视剧,电视上各种版本的金庸影视作品,构成了我最初的武 侠启蒙。

  当我知道这些作品都是出自一人之手时,震惊感围绕着心头,进而主动去读金庸小说。从影像到文本,我完成了一个武侠迷对于金庸的追溯。

  我辈生也晚,金庸老爷子早已封笔多年,不问世事,当年名震香江的一支笔,离开文坛后成了一个武侠的代名词。金庸等于武侠,这已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论断。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上一部《越女剑》,十五部作品构成了一部上起春秋,下迄明清的武侠历史。金庸把这一整段历史融入武侠的世界,以 历史为骨,侠情为肉,诗词歌赋为血液,东西方文学技法为肌理,说书人的口吻为皮肤……把这些融会贯通,让人一如书海,即可畅游千年历史,触碰一个鲜活的江 湖。

  有一个论断说得巧妙,“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这话对了一半,武侠是童话,但绝非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我读书时经常瞒着家长,偷偷去看金庸的小说,一看就是一整个通宵,类似的经历,想必很多武侠迷都曾有过。

  塞北的雪,江南的雨,大漠的风,海岛的浪……金庸构筑的江湖引得无数人痴迷其中。“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这绝非一句空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豪情壮志,使得少年的我热血沸腾、无比向往,陪我度过了多少夜晚。

  等到了大学,我学的是中文专业,曾以金庸小说为蓝本分析文学技法,更体会到了金庸小说包罗万象的深度和他本人才如大海的文思。褪去少年时的热血澎湃,使我在面对金庸小说的时候,更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那些布局谋篇、微言大义多次让人击节叫好。

  一个作家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那支出神入化的笔。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后辈,深知写出那些文字需要何等的才情,对此,我除了叹服敬仰,别无二话。

  如今金庸已逝,江湖再无大侠。也许还会有后来者,但再也不会有第二个金庸了。

  [文/李星文 杨静 杨文山 赵春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笑傲江湖 金庸 90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